泰山文化十讲 第四讲 烟火岱城 3

泰山是座神山,岱城亦谓“神州”,因而庙多,碑多,牌坊也多。
庙最初是祭祀祖先之所在。人死立庙,谓之家庙。《礼记》有云: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可见老百姓没有庙,但有钱可以建祠堂,用以祭祀先人。自汉以降,庙逐渐与神社,诸如土地庙、城隍庙、火神庙等融在一起。后佛教传入,其寺院亦称庙,庙的范围更大了。庙者何?一言蔽之:神明之所宅也。由此,岱城之庙,大体可分为天地神祗、儒家殿祠、佛老之宫三类。皆言其多,究竟有多少?州内:关帝庙(7座)、资福寺、文庙、奎星楼、石神庙、节孝祠、普济堂、城隍庙、二贤祠、财神庙、英武庙、观音堂、赵公祠、侯公祠、崔公祠、龙王庙、萧公祠、和圣祠、鲁两先生祠、刘将军庙、张仙庙、奎文阁、冥福禅院、徐公祠(徐公书院)、朱公祠、王公祠、马神庙、法华寺、长春观、莲花庵、白衣堂、包公祠。计38座。北隅:普慈庵、灵官庙、青云庵、关帝庙、三皇庙、元帝庙、北极庙、观音堂、升元阁、酆都庙、三曹庙、后士殿、老君堂、药王庙、王母池、吕祖楼、东眼光殿、玉皇阁(白鹤泉)、北斗殿、青帝观(广生泉)、大王庙、西眼光庙(高真院)。计22座。上西隅:天主教堂、速报司阁、关帝庙(5座)、火神庙、观音堂、清虚观、天书观、泰山书院(2座)、玉皇庙、碧霞宫、许真君庙、白衣堂、醖檀馆、玄帝庙、清真寺、旗纛庙、校场街三官庙、马神庙、娘娘庙、观音阁。计25座。下西隅:青岩社、金星庙、迎旭观、瘟神庙、弥陀寺、观音堂、炼魔堂(岱岳禅院)、迎旭观、关帝庙、关帝阁、五哥财神庙、灵派侯庙。计11座。下西隅:雷神庙、灵应宫、关帝庙(2座)、火神阁、社首坛、森罗殿、十王殿、文峰塔、相公庙、马神庙、大佛寺。计11座。南隅:观音堂、吕祖阁、二郎庙、关帝庙(2座)、准提庵、火神庙、火神阁、观音堂、山川坛、唐封圮坛、宋封祀坛、先农坛、演武厅、感恩亭。计14座。东隅:关帝庙(2座)、佛殿、永福阁、文昌阁、风伯雨师庙、三官庙、观音堂、迎春庙、白衣阁、风雨坛、元君庙、先农坛。计13座。共计134座。盛名者:岱庙、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徐公祠、风伯雨师庙、迎春庙、火神庙唐封圮坛、宋封祀坛、包公祠、青岩社、天书观、泰山书院、社首坛、森罗殿、十王殿、相公庙、酆都庙、老君堂、王母池、玉皇阁、青帝观。计22座。

为何修建庙宇?根源在“礼”。《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有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二千五年前,祭祀作为礼的集中体现,已成朝野共识。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是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天地信仰缘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畏惧和拜服;祖先信仰缘于人类对先祖的崇拜和依赖,由此产生了祭祀。祭是将行述报诸天地祖先,祀是告求天地祖先庇护保佑。祭祀对象分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故而,“祭祀”亦即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祭祀的场所——庙宇,随之产生。

所建庙宇因祀神明,必循规制,不外是“敬天法古”、“择中而宫”“尊卑有序”“主次分明”。我们看到的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还有那黄色的琉璃瓦与灰瓦,就是规制。饶是神明,大约也是高低贵贱,层次分明,肯定走不错门,因为去往何处,他们说了不算。灵宇起建,俱已安排妥当。何况,今天把你请来,明天也可以礼送出宫。若要明了,只须看一看红门宫的前世今生即可。红门宫创建年代无考,本是佛堂,供奉弥勒佛。明朝年间,碧霞元君信仰广布神州,既便东岳大帝也逊三分。红门宫之窘迫,可想而知。没关系,供上碧霞元君的塑像即可。佛门胜地,“敲着木鱼念佛经,烧香磕头拜元君。”普天之下,去哪儿寻?久而久之,竟然成了碧霞元君的中庙。如果这样说,或许更好一些,本宫原为道教殿堂,后加奉弥勒佛。显得碧霞元君也大度,分些香火给弥勒佛。然而,如此这般,便又陷碧霞元君于不义了,按辈分,碧霞元君见了弥勒佛,无论如何要执晚辈礼。那时的红门宫也是没奈何,川流不息的香客过其门而不入,烟火早晚要断啊,兹体事大,只要烟火维继,其他的都是小事。佛祖断不至于怪罪下来。宫外筑了一座“孔子登临处”石坊,也欢迎,设上香炉,咸来与共。

岱城最重要的庙是岱庙,祀东岳大帝,皇家规制。最多的庙是关帝庙,多达18座,规模大的也有几座,与县衙相当。位于白虎桥头那座最小,只有一间小屋。关帝庙如此之多,本也正常,各地都多。文庙虽多,但也仅是县县有,关帝庙则是村村有。算下来,神州四海足有三十余万座。关羽其人,忠义仁勇悲,贯穿一生:被浮不降,忠于刘备;桃园结义,肝胆相照;弃曹归刘,进退得当;过五关六将,马踏连营;败走麦城,父子罹难。诸葛亮誉之“绝伦逸群”,世人同赞,谓之“武圣人”,为其立庙树碑。祠堂遍地,皇帝看到的是“忠心”,民众看到的是“义气”,其“仁勇”大约也是想效法的。北京城的关帝庙最多,116座。最为有趣的是广安门外那座关帝庙,其所祀关公是白脸,胡须稀疏。原来这是个有故事的庙,本是魏忠贤之生祠,其倒台后,朝廷自然要毁掉。百姓虽然痛恨魏忠贤,却疼惜这庙,于是告求官府,改祀关公,更名关帝庙,官府充准。百姓欢喜,将魏忠贤塑像的面部涂红,黄袍涂绿,粘缀上胡须,匾额一换,万事大吉。日子一久,颜色渐褪,关公的脸越来越白,最后竟成了“白脸关公”。有人以此揶揄百姓,大可不必。他们资助邻里一盏盐巴、两个鸡蛋,舍一碗粥给叫花子,心里便是仁义了,与皇家之千金万银一样,都是一片天。关羽生前并不十分显赫:前将军、襄阳太守、汉寿亭侯,也算得其所哉。死后800余年,有宋一朝,名位陡涨,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及至《三国演义》诞生,关羽竟成“古今第一将”。明清两朝累封,清末,关羽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于是成了“武圣人”,并与“文圣人”孔子并列。关羽当然可以称“圣”,但与孔夫子并列,大可不必。他自己大约也不便答应。世人称颂关公忠义仁勇,却忘了他之清高,手捋胡须,红脸变黑,眼一乜斜,眼里能有谁?没有清高,只怕这忠义仁勇难以做到。非要关公进魏忠贤的生祠,他宁肯不要赤兔马。至于老百姓嘛,还是不要想多了,你能垫得起关二爷的眼角吗?孙权的儿子都配不上他的女儿。所以,这庙不拜也罢,省下那香火钱,自己留着花吧。

碑是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碑以广义可分为:刻石、摩崖、碑碣、墓志铭、石经、造像记、石阙等;以狭议可分为:功德碑、记事碑、庙碑、神道碑、墓碑、纪念碑等。我们最为常见的墓碑,始于汉代。唐陆龟蒙《野庙碑》有云:“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墓碑大约就是这样产生的,毫无道理。若无古人记载,今人如何考据?考古学家的本事,完全用不上。碑若完整,须有碑额、碑身、碑趺。碑身分碑阳、碑阴和碑侧。碑亦有规制,隋唐时期,已非常严格。如《唐六典》载:“碑碣之制,五品已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已上立碣,圭首方趺,趺上高不过四尺。”
岱城的碑多是功德碑、记事碑、庙碑,大都存于庙宇之中,138座庙中,有碑千余通,怕是只多不少。名气最大的当属泰山秦刻石,它是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也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原在泰山之巅,铭文系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222字,李斯篆书。后历经沧桑,藏于岱庙,仅存十字,其中“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然清杨守敬《评碑记》有云:“嬴秦之迹,唯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斯言是矣。秦刻石兼有歌功和记事,岱庙内《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大宋封祀坛颂碑》《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去东岳封号碑》《皇清重修岱届碑》《康熙重修岱庙记碑》《乾隆重修岱庙记碑》与之类似,自立之日,便负了信使之命,孤独地站在那儿,默默无言地转述着主人告示,不更一字。岱庙还有一座环咏亭,亭之四周墙壁,嵌有历代石刻百余处,可环而读之,内有韩琦、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石曼卿等人题咏,尤为珍贵。明肃协中赋诗《环咏亭》:“一亭如斗缀神祠,四壁名贤砌勒诗。尊酒搜奇犹未艾,云飞锦烂目迷离。”好一个“云飞锦烂目迷离”啊!
岱庙之外的名碑亦不少。“五三惨案”纪念碑,此碑立于双龙池北,是泰安人民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而立。《双龙池碑》、《万古流芳碑》,立于双龙池西,系清光绪七年(1881)引水竣工之记事碑。《重修泰山上谕碑》、《泰山记碑》,立岱宗坊左右。《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祠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碑》立于博罗欢祠堂前。《重修青帝观碑》立于青帝观。《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立于蒿里山神祠,此碑是研究泰山、蒿里山及中国古代民俗信仰的翔实资料。《创塑州学七十子记碑》,此碑立于文庙泮桥西,载有泰安文庙为孔子门下德才出众的学生——七十子以及后世硕儒塑像之事。《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此碑立于文庙泮桥西。《大宋封祀坛颂碑》此碑立于封祀坛,详细记述了宋真宗泰山封禅之始末。《双束碑》,立于岱岳观老君堂殿前,系泰山保存最早的唐代碑刻。碑身二石并立,方座,覆仿土木结构歇山顶式帽。同座一顶,二石相束而立,故名“双束碑”。碑四面刻文,记有唐代帝王斋醮造像之事,还有宋人插刻四则。《升元观敕牒碑》,立于升元观内。
一座碑便是一段历史,站在其面前,看着那或遒劲,或端庄,或雄秀,或飘逸的字墨,前朝旧事,俱到眼前……
牌坊为中国所特有,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亦有宫观寺庙作为山门。祠堂多建有牌坊。牌坊滥觞于汉阙,由棂星门衍变而来,始用于祭天、祀孔。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置于郊坛、孔庙,及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前,园林、街道、桥梁处亦有,遂有了标识功用。牌坊亦有规制,不能随便建,比之庙宇、碑碣有过之无不及。明清两朝,建个牌坊必是朝廷恩准。最高层级是御制牌坊,系皇帝诏旨,朝廷建造;第二层级是恩荣牌坊,系皇帝诏旨,地方建造;第三层级是圣旨牌坊,系皇帝下旨,自己建造;第四层级是赐赠牌坊,系皇帝允准,自己建造。牌坊自身也分高低贵贱,柱脚越多,等级越高。最高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最低为“两柱三楼”,臣民最高允建“四柱三间七楼”。由此可见,牌坊不啻门弟。这本来就是一句废话。
岱城的牌坊大都是石牌坊,主要是庙宇牌坊和过街牌坊。
庙宇牌坊立于庙宇内外,尤以遥参亭坊和岱庙坊最为典型。遥参亭坊位于遥参亭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创建,四柱门式,东西两侧立有两尊铁狮子。巍峨粗犷,庄正端肃。“遥参亭”,素来视为岱城之中心,旧说“亭子门首”,指的就是遥参亭坊。三里庄、八里庄、七里埠、二十里埠名字的由来,便是缘于此处。这坊亦是朝山进香的起始点。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是之谓也。岱庙坊,立于岱庙正阳门前,遥参亭之后,却迥异于遥参亭坊,独以精巧瑰丽示人。系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远观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近瞧通体浮雕,精工细琢,所绘祥兽瑞禽,无不栩栩如生。其他的,不论是立于庙外,还是立于庙内,多是旌功、褒德一类,无不与所在庙宇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过街牌坊,顾名思义,跨街而建。最具代表性的是感恩坊和岱宗坊。这两座牌坊恰好可以看作岱城的前后门,天作之合?岱宗坊又称泰山第一坊。创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四柱三门,石制,方正粗犷,简洁庄重。跨过它,便进入仙境了。其他较为重要的牌坊,无疑是升平街的萧大亨进士坊、萧大亨恩褒坊、吴僖科第坊、文庙坊;大关街的宋翰林寿坊;迎暄街的范希贤坊、封解元尚章坊;仰圣街的张于陛坊;运州街的两部尚书坊;通天街的三朝元老坊、宫保坊。还有十余座贞节坊,零散分布于各自街巷中,自是用来表彰那些从一而终、坚贞不二的女性的。最为醒目的是蒿里山神祠门前的那座,引人深思。啥意思?吓唬人?不让进?岂非求之不得!奴家啐一口,转身便走,跨奈河,过金桥,从头再活一回,牌坊俺要自己立!谁说不可能?岱城的牌坊通天。奴家穿过洼子街,走进泰安门,先过遥参亭坊,给泰山老奶奶磕个头,求老奶奶保佑。出遥参亭,再过岱庙坊,进岱庙向东岳大帝泰山神讨个说法。出岱庙,过仰圣门,向北,行之不远便到了岱宗坊。从岱宗坊开开始,奴家只拜牌坊,一个牌坊十个头。岱宗坊、一天门石坊、孔子登临处石坊、天阶坊、斗母宫坊、经石峪坊、水帘洞坊、回马岭坊、中天门坊、迎天坊、对松山坊、五大夫松坊、龙门坊、升仙坊、篷元坊、中升坊、天街坊、望吴胜迹坊。到了那儿,一百八十个头,不少了,奴家还没磕完,奴家要去坊北那孔子庙,跪在孔圣人面前,磕上二十个头,凑个齐头数,求夫子给奴家个说法,“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此话从何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