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上的闲聊》·古代文化拾遗
孙: 我国远古时期距今有多少年?
刘: 公元前2070年大禹将帝位传给其子“启”,夏朝建立,距今是4088年。夏朝以前的历史时期为远古时期(根据历史文献和传说,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实行禅让制的虞朝时期)。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猿人化石表明,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是“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余万年。国际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距今约300余万年。
2018年1月26日
孙: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从何时开始起算?
刘: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一般认为中华文明从黄帝纪年开始,黄帝纪年是从黄帝即位及其创制历法(黄帝历)的那一年开始起算。民国时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民国政府根据历史资料等,将黄帝元年推定为公元前2697年,距今4715年。
2018年3月9日
孙: 三皇五帝是在什么年代?
刘: 三皇五帝人物传说不一,《尚书大传》中所载三皇是:燧人氏、伏羲、神农,《大戴礼记》所载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依据【中华史表】与【三皇五帝年表】所载:燧人氏又称为燧皇,燧皇元年为公元前4464年,距今己有6482年。传说燧人氏和伏羲是父子关系,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伏羲以乾坤定位创立了先天八卦。
2018年4月11日
孙: 古人和现代科学家对宇宙创生观有何看法?
刘: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苦苦思索和探求宇宙的起源问题。古人从哲学逻辑推理上,得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宇宙是创生的,比如是由道而生成、由上帝或神所创造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宇宙是永恒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目前的主流理论比较倾向于宇宙创生论。
关于宇宙创生观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创生观体系。
2、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中写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天地玄黄”是指:天是青黑色的、地是杏黄色的。“宇宙洪荒”是指: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或是洪水滔天的荒芜状态之中。“天地玄黄”是由《易经》中的“天玄地黄”一词更改而来。“宇宙洪荒”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 关于“宇宙”的含义,《淮南子》中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
3、现代科学家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在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形成的。现代许多天文学家认为: “太阳是在大约50亿年前形成的,地球是在大约45亿年前形成的。只有月球的形成时间至今仍在争论中。太阳和地球的寿命预计还有50亿年。”
4、 1993年10月,考古学家在湖北一座2000多年前的楚墓中发掘出了一部分竹简,竹简上写有一篇道家学派的文章叫《太一生水》篇,该文较祥细地论述了宇宙创生观,原文如下: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冷热。冷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四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
以上文章认为太一(道)藏于水中,太一是创造宇宙万物及生命的神密能量源。
5、宗教认为,天地万物和生命有一个创造者和统治者即神明。宗教中的“神”和《老子》中“道”的概念有些是相通的,如基督教的《圣经》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各宗教对于神或神明的称谓也各不相同。
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是犹太教(创传时间距今约在3300年前)。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创传时间距今约2500余年)、基督教(创传时间距今约近2000年)、伊斯兰教(创传时间距今1400余年)。
6、中国自古流传着“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
2018年7月12日
孙:我国汉字的起源和最早的古书有那些?
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之一。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传说为便于记事,4700多年前黄帝命其史官苍颉开始造字。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这一时期出现的是甲骨文,后经周、秦演变为金文、大篆、小篆,至汉代演变为“隶书”,后世又演变出草书、楷书和行书。现代汉字是楷书和行书书体。
我国最早的出书时代是在殷商时期,当时人们把文字刻在竹简或木简上,并把许多简编串在一起,称为“策”或“册”,这就是简册书籍。
我国最早的史书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四本书,其成书年代己不可考。传说《三坟》、《五典》分别是记录三黄五帝施政言行的纪要,但后世均己失传。
我国留传下来最早的史书是《尚书》和《周易》,这两本古书具体成书时间尚无定论。传说《尚书》是上古时代的书记官给帝王们写的各种纪要,成书时间约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略早于《周易》。《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部珍贵历史文献汇编,其中有虞、夏、商、周四代的文献,记载了15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周易》是周文王姬昌所创立,成书时间也是在战国时期,略晚于《尚书》。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和《周易》这三部经卦书合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在唐代失传。《易经》被历代称为群经之首,是一部阐述关于自然界和人类事态趋势的变化、对未来事态趋势发展进行预测并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的经典理论书籍。
2018年10月16日
孙: 请介绍几个我国上古时代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典籍或人物?
刘:简单介绍以下几个。
1、中华文化的源头一一河图洛书。相传远古时代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后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曰《尚书·洪范》。
河图洛书的由来,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2014年11月11日,河图洛书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尚书·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据说这是4000多年前大禹提出的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9条大法,故又称洪范九畴。该文章记载的是周武王灭商后,向贤人箕子请教治国之法,箕子向周武王讲述了这九条治国大法。这是我国留传下来最早的治国文献之一。
3、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是:西周周历王时期的公元前841年。因周历王暴虐无道,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历王被逐,史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距今己有2859年。从此,我国历史上每一个国君、帝王的更换,每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被接续地记录在册。
4、《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成书年代尚无可考,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成书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该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养生学说”等等理论体系,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对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经典,被历代尊称为医之始祖。
5、老子,又名李耳,河南鹿邑县人,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其诞辰之年距今2590年。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创作的传世作品《道德经》(又名《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6、孔子,又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山东曲阜人,其诞辰之年距今2570年。孔子比老子小20岁,是中国春秋未期战国初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以孔子为代表创作和修订的儒家四书五经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传世宝典。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2018年12月6日
孙:科学界对宇宙奥秘有那些说法?
刘: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人类所在的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叫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到底有多少个,目前天文学界说法不一。英国科学家称:他们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提供的新数据,通过计算发现宇宙至少有2万亿个星系。
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河外星系是仙女星系,两者相距254万光年(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
银河系中包括太阳系,是由至少2000多亿颗恒星、数千个星团和星云组成。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大行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等。太阳至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
地球的直径是12756公里。而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在八大行星中,木星的体积最大,但仅是地球体积的1300多倍。
地球距离太阳是1.5亿公里,地球距离月球是38.4万公里。
目前科学界将在地球上能观测到的星系划分为88个星座,如仙女座、巨蟹座等等。
2018年12月26日
孙: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那些?
刘: 阴阳符号的产生:早在中国古文字生成之前,古人就用“——”符号表示阴性属性的东西,并称这个符号为阴爻;将“—”符号表示阳性属性的东西,并称为阳爻。
五行的产生: 传说在公元前2697年,中华始祖黄帝建部落即位后,命其史官大挠探察天地之气机,而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法。后大挠以此创立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做纪历之符号。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语。“五行”的概念最早出自《尚书·洪范》,
阴阳学说将宇宙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其根本原因均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与转换。阴阳二气在运动转换过程中,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五种气态的运行方式,从而形成了对宇宙万物生克制化的作用。因而宇宙万物、时空及人的命理、脏腑等都归有五行属性。如脏腑方面: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
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如中医学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命理学用阴阳五行来推算人的命运等等。
2019年1月18日
百川作于山东

《在微信上的闲聊》·文学
孙:请贤弟谈谈对创作文学诗歌有何认识?
刘 :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创作书画抑或诗赋文章,皆需心法与技法兼得,作品方能形神兼备,相得益彰。学唐诗宋词,重在得技法;修儒墨道释、《文心雕龙》,重在悟心法。二者兼备,方能集大成于一身。 有些诗作若能引经据典,讽古喻今,肃谐成趣,张驰有度,更能跃然传神,似妙笔生花,而使人萍然心动。愚弟管见,望兄正之。
孙:所言极是,请贤弟谈谈文学诗歌创作的心法和技法。
刘:心法为上,技法为次;慧通心法,智通技法;兼具心法者为大师,仅得技法者为工匠。
刘:胸有成竹,方能落笔成章;目无全牛,方能游刃有余;匠心独运,方能下笔有神;心领而后神会,得心而后应手,心灵才能手巧。故古人早有“成事之妙,用乎一心”之断言,此所谓心法重于技法之所在也。大学学道,小学学艺,以道统艺,以艺循道,概莫能外。愚弟班门弄斧,仅供参考。
孙: 谢吾弟之见。请吾弟谈谈智慧及万道归一之意。
刘: 慧为先天所得,受身于父母,根在阴阳二气精华相合而遗传,故有'先天聪慧'之语。智为后天所得,受于思学,根在先天之慧。慧得而心生,心生而思学,思学而智得,智得而艺成。故凡文学诗歌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大家或武术及百工杂艺之师,在收徒传艺时,必先看其有无慧根,而后再因才施教。孔子有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可见人之先天聪慧各不相同。
所谓万道归一,一即太乙之气、无极本源,一化生阴阳二气,阴阳变化而生天、地、人及万物,故曰万道归一。《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黄帝内经》又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天人合一乃自然规律,文学诗歌等艺术创作均需融合于天地自然大道,融合于人心情感变化规律,方能“得心应手,下笔有神”,而使作品动人心魄,引人共呜。故有志创作者皆应提升创作境界、视野、格局。以上均为管见,切未见笑。2016年1月18日。
孙:贤弟对郦道元的《水经注》文采有何见解?
刘:《水经注》之文笔鬼斧神工、玉作天成,其描写水势之用词灿若星光、精妙绝伦,乃神来之笔,凡人不可企及也。
刘:闲来无事,发去娱乐一下。 1995年3月9日晚在文星家等其回家时随笔戏谈原文:
文星兄,今日拜会,甚为失望,感念昔日促膝之交,偿日夜笑谈江山,激扬文字,虽项羽刘邦,亦不及于兄之宏图大志也。然近期兄日日伤感于花草之前,泪泣于蚊蝇之利,不忘于酒肉之间,实不足于与之共语尔。还望兄常思文王之道,多仰秦王之志,盖世之气,必将油然而生。夫丈夫者,其气凌然于九霄,呼啸于江海,震荡于山川,视天下之民尽为趋利之人,方为志得也。志得故难,而守志亦更难也。男儿者,当应顶天立地,目空四海,时时傲视环宇、壮怀激烈,方能经纬天下,治国安邦。日月悾惚,光阴苒荏,兄若再不思大举,必遗笑于天下也。愚弟谨书。
孙:虽为戏言,但回忆过往,友情倍感亲切。
刘: 近期对诗歌创作略有感悟,写成拙论一篇,发去望兄看后指点一二。
《浅议创作古体近体诗歌的利弊取舍》
创作古体近体诗歌之利弊取舍,诗坛争议已逾千年。论唐前古体,不事格律,桎梏少有,虽缺律绝之辉,但利于心气专一,情志放飞;论唐后近体,虽格律谨严,添彩雅美,然重于外形技法,推敲词句羁绊有加,导致欲徨心杂,受之所累,而阻情志思路贯通畅达。
观之,二者利弊并存,各有其华。《鬼谷子》有言: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文心雕龙》又曰:''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以抒情言志,且需顺其自然,故取舍二者除据功底积累,当依思路和情志抒发是否贯通畅达为要。
凡对文学诗歌情有独钟者,无不企望作品脍炙人口、流芳百年。顺其势而为之,则自然会心声流动、文思泉涌 ,而致佳句叠出、妙语连珠、意境闪耀、文采斑斓,使作品流光溢彩、扣人心弦。反之,若功底不足、欲徨心杂,未达心往神驰之境,逆势强为格律,必劳烦于用词晦涩难懂、削足适履之绊;玩文弄字、附庸风雅之嫌,而使作品波澜不惊、难扣心弦。
故此,儒家中庸之道和止、定、静、安、虑、得之论可参悟之。
孙: 此文甚合《文心雕龙》所论,受益良多。
2016年9月8日

2019年10月于山东省青州留影。
作者简介:
姓名: 百川(笔名),男,1962年7月生,山东潍坊市人,本科学历,自幼热爱文学诗歌及中华传统文化,有部分文学诗词作品被入选书籍出版或网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