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汝南县胡老寨的一位青年学生高中会考后,还在焦急地四处打听有没有被大学录取。月末,终于有一个邻村的人捎信回来,说他被西北师范学院录取了,可是开学已近月余,再不报到就取消学籍了。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家里人都心急如焚,怎么办?战火纷飞,时间紧急,坐汽车或者火车已绝无可能。他的父亲托亲戚不知转了几个弯才打听到有飞机从武汉去往兰州,不过是货机,要想搭乘,还需要高额费用,父亲问好了价钱,毅然决然卖掉了几十亩地,又借了一些钱,筹够了机票钱,等他匆匆赶往武汉机场的时候,被告知机票已不是前天那个价格,那个时候物价飞涨,他也只能看着手中的金圆券偷偷抹泪。不得已回到家中,父亲一咬牙,把宅子旁边几十棵大树也卖光了,终于得以偿愿,踏上求学之路。
由于通信不便,上学也就意味着与家断绝了一切联系。手中仅剩的生活费每花一点就会少一点,异乡求学,更无处求援。每顿一个黑馍馍,一碗汤水,不敢多吃一点,否则以后就没得吃了,常常饿得他两眼冒花,就好像是站在广阔无边的田野,空洞的眼神只能望穿秋水,凝视暗淡的天空,可是身子却怎么也挺不起来。除了饥饿,他最害怕上体育课,跑不动不说,单单一双鞋就够他受了,仅有的一双布鞋,鞋底快要磨穿,脚大姆指顶着的地方,已经有一个破洞,硌脚就不用说了,如果跑坏了这双鞋,以后也就没得穿了。
这样的境遇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才得以改善,原来是豫剧名角常香玉来到陕甘演出,募捐钱款给在陕甘学习的豫籍清贫学生,而他就成为了第一批受捐助的学子。生活原来就是这么可爱,在你最困难的时刻,总有贵人给你雪中送碳,正是在常香玉十几块银元的支持下,他最终完成学业。上学的路总是充满艰辛,看着衣着单薄,面黄饥瘦的家乡学生,常香玉怎不动容,人们常说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当我们看见穷苦之人,又能出手帮助,怎能忍心拒绝?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时光荏苒,转眼间七十多年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学校每年十一国庆节期间,总会迎来思源天明基金会参加我校毕业生助学金发放仪式的几位贵客。她们清早六点从北京出发,不顾舟车劳顿,不远千里看望受资助的学生。我与基金会主任即天明集团联席董事长庆贺女士攀谈中得知,她们基金会也是受人之托来学校捐助的,实际捐资人是她的同学——胡卓群先生,受捐助几年未曾与胡先生见过面,但我逐渐了解到胡先生的故乡正是我们这的。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胡卓群的父亲胡云汉老先生早在1947年左右就离开家乡了,至于年轻时是不是回来过,没有人能记得清。1996年左右曾与儿子一起回来一次,与时任校长李国正曾在学校门口合影留念,可照片已经找不到了。不知道给我们学生的捐助是不是胡老先生的遗愿,然而他的后辈却把这种感恩留给了家乡,留给了从家乡走出去的莘莘学子。
2019年10月5日,胡卓群先生的儿子代表他父亲和基金会参加捐助款发放仪式,面对着近500名师生,他讲述了祖辈们艰苦求学的故事,我们听后无不动容,终于明白一家三代人尽管离开故土这么多年,仍然情系家乡,感念故土的人和事。记得他对在座的学生们说:“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学习,唯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让我们把这份感念传承下去,就像一颗颗星光点缀在黑暗的夜空。”
文图|姚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