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靓顔美杏七月天
文/李 鑫
人间四月芳菲杏,魂牵梦萦果实成;
春去夏来季节换,研红采风又一站;
春赏杏花夏品果,时空转换悟真言;
靓顔美杏七月天,赏品鲜杏在心间。
——题记
自从目睹了那一树繁华缤纷,在心灵一隅就曾有过这样的期许:待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一定要来到。有裴老师的精心守候,当然不会错过花期,自然也不会错过果熟。或许是为了捕捉晨曦的清新之意,或许是为了让我们品尝到晨果之鲜,会长策划的“杏帘在望”研讨活动就于七月十八日六点在花开之地拉开了帷幕。
让我意外惊喜的是那一繁华杏树之外还有别样风景。庭院深深深几许,却掩藏不住景霞姐和轩竹的欢声笑语,穿过绿叶如菌的葡萄架寻声而来,在庭院之中竟然会有小桥流水人家之胜景。裴老师正在给这母女俩拍照,还有主人阿姨热情的技术指导,此情此景令我不禁心生感慨: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雨过天晴,扑鼻而来的是泥土的芬芳,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绿叶在尽力舒展,好像在向客人伸出热情之邀的手,是亲切,是陶醉,是震憾,是梦幻,总之人在庭中走,如在画中游。正沉醉于如此美好大自然的胜景之中,裴老师的一声令下,我才回到现实中来,要给我拍照啦,自然是笑容可掬喽!

当我与大自然可以永恒于照片的那一瞬间,我知道:自然之美如此至极,我自然也要绽放最灿烂的笑容。穿过庭院中的这一小桥,来到杏树下面的小茅亭,一株粉月季花和一株玫瑰色的月季花摇曳多姿,不容错过,最难得的是花开得刚刚好,全都绽开,却未凋零,婀娜得令我心生怜惜,情不自禁弯下身来,要与之共鸣,只可惜伫足三十七岁门槛上那个青春不在的我却极力想留住这份美好,岁月的沧桑已镌刻在脸上,花开花落之间,谁又能改变?凝思之时不觉要换景了,抬头看树上之杏,不觉心生疑问:裴老师说赏杏品杏,可杏还青着呢?怎么可以强求来品呢?噢,不对,再仔细一看,还是有成熟的,只是淡淡的红,主人阿姨的热情,我们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喽!挑几个红一点的杏,裴老师都在一一捕捉美的瞬间,当摄影师把小院的美一一撷取之后,我们与主人告别,穿过葡萄藤转而来到春开杏花之地。
来到前院,猛然发现,这才是上次的采风之地。眼前又幻化出一树缤纷胜景,竟舞出这世间的几多繁华。春天来时,只有此树有春意,而盛夏之季,满院的绿色却掩映不住泛着点点微红的杏树果实,红绿相间更显魅力,与之作伴的在墙角还有一株樱桃,也正是果实成熟时,樱桃的红要比杏红得更鲜艳,更奔放。只顾抬头向上看,忽视了满地的果实,都不用到树上摘,单是地面上的杏就够我们捡一阵子了,雨过的院子有些微微湿润,但丝毫没有阻挡我们拾杏的热情,还会意外的收获——樱桃。不洗用手擦擦就放到嘴里,这才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还记得春天来时,我还上这个树杈后面照相呢!满树的果实在众多绿叶的簇拥下就像众星捧月一样,微风习来,又好似舞女的裙。如果我们在树轻轻一摇,定会出现“颗颗珍珠落满地”的情景,可我们不忍去破坏这份宁静与美好!此时耳畔似乎又传来那首《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身在红楼之中的黛玉妙笔绘制的这幅乡村锦绣、国泰民安的五彩画卷:你仿佛已置身于春韭的浓绿、稻花的馨香之中,鹅、燕也会与你一同嬉戏。这首为宝玉解围的诗赢得元妃的赞赏,可是亲爱的读者,黛玉的诗真的是为你展现一片幸福、美满、自由、和谐的世界吗?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情景重现:“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眼前之景似乎与之相契合,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人间四月芳菲杏》中由字到词到含义,到诗句,到篇章,由宝钗的杏眼到《杏帘再望》,由“绿叶成荫子满枝”到“日边红杏倚去栽”,由英莲的“主变仆”到娇杏的“仆变主”。

我俯身去拾落地之杏,可充盈心间的却是那梦中红楼的金钗们。诸多无法把握的命运变数令红楼金钗们就如同这眼前之杏:到出嫁的年龄无法挽留,果实最饱满的那一颗好似元春,外表看上去无论多么的华丽完美,可她的皇妃之位也逃不过薨逝深宫的命运,从树上坠落的那一瞬间,将实现生命的另一种永恒;属于迎春的那颗杏似乎是带着累累伤痕回归大地的,因为她难逃子系中山儿狼的家庭暴力,残缺的生命有谁来关注;不经意间那枚在墙角一隅的孤单之杏引起我的好奇,这不是远嫁海外、福祸未卜的探春,她的生命中注定要孤独远航,如风中的浮萍无依无靠,枉费了才志清高末世消;这边的一枚好像在向我发出求救的信号,不会是惜春吧,拾在手中,还有些青涩,为了古灯青衣而过早地离开了喧嚣的大观园,寻找自己的人生避难所;不对呀,黛玉去哪儿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黛玉却在风雨飘零处,当我寻到她时,已奄奄一息,是刚葬完花,还是焚稿断情痴?消耗了曾经的美丽容颜,果实干瘪得令我心惊胆战,不忍去触碰她的伤口,不忍去过问她的伤痛,前世的“绛珠花草”怎可没有今生“神瑛侍者”的精心呵护,眼泪还完前生债,不知来世怎续缘,黛玉,你在宝玉的心中是无人替代的,你的离开会将宝玉的心一并带走,注定这次绝世之恋没有天长地久;这场宝黛之恋的牺牲品——宝钗在向我招手,风韵犹存的这一枚却无法赢得宝玉的心,名存实亡的婚姻你要它还有什么意义?爱一个人没错,可你注定走不进宝玉的心灵港湾,苦心经营也无法改变这尴尬的际遇,我希望没有宝玉的你也要绽放自己的光芒;是谁在近不及待地往我的手里跳,原来是一枚叫湘云的杏仁在快乐地做韵律操,我刚要问她:心怎么这么大?命运悲惨何来欢笑?她就将自己战胜苦难、完成生命蜕变过程向我表白,依旧没有减少昔日的可爱,“杏仁湘云”——我的最爱;连续又拾了几枚,也分不清哪个是妙玉,哪个是李纨,哪个是可卿,可是不甘寂寞的凤姐怎能错过,那双犀利的眼睛会让我在众多蒂落的熟果中发现她,依然不减当年的风采,似乎已懂得悔改,绽放自己耀眼的光芒,而收回那些阴险狡诈,这样的凤姐才是我们的美丽女英雄,听说你的治家策略和绝招还被毛主席借鉴不少,放下心计你更美;这时,树上一枚小小的杏发出悦耳的声音,那不会是巧姐吧!她的美丽摇曳在绿叶与红杏之间,她在珍惜这青春韶华,在晨曦与雨露的陪伴下放声歌唱。树上的果实在小小翼翼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地上的成熟之果也在幸与不幸中寻求生命的价值,而手中的这些金钗又在演绎着世间万象,果熟蒂落、顺其自然才更美。

亲爱的研红学友们,当我们驻足这满园绿色,满树红杏之时,你可曾关注过为绿叶、红花、果实输送水分和营养的地下之“根”呢?许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表面的繁荣之象,却不曾透过枝繁叶茂的现象去看深埋地下的本质之“根”。其实,你是否能更深入一点思考:这只是一棵普通杏树之根吗?不知大家是否听过童安格的《把根留住》“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多少岁月,凝聚成这一刻,期待着旧梦重圆。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一颗海外游子“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的美好情愫。其实更广义的内涵,即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而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品质,这些祖先留传下的精髓都是我们的“根”。
枝繁叶茂、果实丰盈,这一树繁华依旧,你可曾关注那输送水份、供给营养的根,没有根的支撑,怎会有如此的胜景;循着红楼经典,追本溯源,你不难发现那滋养人类的文化之根。不是眼中没有感动,是尘世喧嚣过后的那一凝重。辗转停留的是心,光影定格的是美,蹒跚走过的是人生,盈满心间的是暖意。研红采风,把“根”留住,睿智思考,携一颗快乐的静雅的心,听人间风声雨声声声入耳,观花开花落蝶舞飞扬如梦如歌。岁月无痕,人生无影,无数个璨若星辰的夜晚把一份感慨演绎成情愫绵长的文字,于时光中绽放馨香,在月光中谱写衷肠,凝眸处,不觉心底已繁花盛开。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传承。这就是能将一切事物永恒的唯一方式,这就是文化精髓之“根”的无穷魅力。人间四月芳菲杏,靓顔美杏七月天。

【李鑫简介】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不羡仕途移志。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十二金钗》800字系列散文35篇赢得众誉。常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文化及公益活动,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多有散文、诗词、研红文章类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媒体平台,《冰心文化传媒》—上海头条及县级以上书报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