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牡丹倾城开,春回河洛百事兴。在牡丹盛放的又一个春天,“千年古都”洛阳正在酝酿着一次声势浩大的“绽放”。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洛阳都市圈……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发展机遇,为洛阳注入了新的活力,步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迎来了发展的“高铁”时代。
“发力都市圈、提升辐射力、打造增长极、形成新引擎”2020年3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了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
面对新定位、新机遇、新篇章,洛阳公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按照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公安局长李保兴同志和市局党委的安排部署,全市公安机关开展了以“建设副中心,公安怎么办”为主题的研学研讨活动。
为回答好这道必答题,洛阳市公安局推出《建设副中心,公安怎么办•支队长谈》专栏。今天我们走近洛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王伟。

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洛阳交警在行动——不负时代新使命,打造平安、畅通“副中心”
省委、省政府关于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为洛阳城市发展提出新定位、带来新机遇、谋划新篇章,洛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将认真围绕副中心城市建设,立足“保安全、保畅通”的主业,提升站位强使命,忠诚履职勇担当,全力打造符合洛阳副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道路交通环境。

交警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 王伟
拔高站位,“高位谋划”促提升
古城快速路全线通车、王城大道快速路主线贯通、玻璃厂路高架全面开建……进入十三五以来,一座座畅通的立交桥、高架桥宛如美丽的飞虹,照亮了古都洛阳的畅通之梦。作为道路交通管理的主力军,全市公安交警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七策治堵”方略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持续深化交通秩序治乱治堵行动,积极开展隐患整治、安全宣传、放管服改革等工作,确保了全市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
省委省政府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后,赋予洛阳新的城市定位,标志着新时代洛阳发展迎来新机遇、迈上新征程。在新的城市定位中,建设“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硬件”的改造,更需要“软件”的升级,也让每一名交警都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全市公安交警都在思考,如何按照副中心的标准做好交通管理?如何打造更优质的便民服务?能够为“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添彩助力。
全市公安交警认真组织学习了省委省政府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会精神,支队党委进行专题研究,坚持“跳出公安看交警”的思路,站在与洛阳副中心城市交通发展相适应,站在群众更满意的角度,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认真谋划符合发展定位的交通管理措施,持续确保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整体平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交通管理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发力,“七策治堵”保畅通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管理更要先行。当前,洛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道路保通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特别是今年,全市仍然有大量重大交通建设项目交错开工,部分保通道路较为狭窄,高峰期流量饱和,短期内路网不畅的局面依然存在。
洛阳公安交警将继续贯彻市委“七策治堵”方针,以“让群众出行更顺畅”为目标,紧跟城市交通大发展,精准分析交通流量,超前谋划管理举措,固化工程保通经验,完善各类交通设施,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加大交通乱象治理力度,持续提升城市交通秩序管理水平。
顶层推动持续发力。依托市政府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联席会议,集合多部门力量,深入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分析,加强联勤联动,形成治堵合力。
科技引领持续发力。坚持“数据+科技”战略,建设智能交通中心控制平台,增加卡口、监控,试点禁止鸣笛、违规使用远光灯等智能设备,运用导航地图、流量监测等软硬件设备,预判交通流量,开展精准分析,层级化和扁平化指挥调度相结合,精准感知拥堵,科学调配警力,快速疏通道路。
工程保通持续发力。固化围挡实验、导改宣传等具有洛阳特色的保通经验,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发掘路面民警、辅警智慧,寸土必争通行资源,推行微循环、单行、左转直行待行区等交通组织措施,提高保通能力。
硬件提质持续发力。紧跟高架快速路建设,督促落实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三同步”机制。对20.3万平方米道路标线进行提升,加强交通设施维护管理,以靓丽、规范的硬件设施展示副中心城市形象。
秩序整治持续发力。常态化开展机动车乱停乱放、行人、非机动车闯信号等违法整治,积极向辖区政府汇报沟通,探索由“路长”牵头,交警、城管、创建、交通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分工有责的综合治理机制,对高铁站、火车站、飞机场,以及主要商圈周边进行综合整治,由点及面提升交通秩序。

完善机制,“防控风险”保平安
洛阳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33万辆,驾驶人220万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人、车、路”隐患整治和道路交通事故“减量控大”的任务十分艰巨。
洛阳公安交警将以“让人民出行更安全”为出发点,紧抓国家安全示范发展城市创建工作契机,通过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工作机制,消除隐患,降低风险,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对交通事故发生的道路、车辆、时段、违法成因等进行数据化分析,开展回溯检视,查找问题短板,靶向开展整改。
完善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加强重点车辆、隐患道路隐患排查,开展联合约谈、公开曝光、联动惩戒,督促主体安全责任落实。
完善违法整治机制。严查酒驾醉驾、超速等各类交通违法,保持高压态势,净化通行环境。
完善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机制。推进“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加强国省道穿村过镇路段安全管理,严查农村地区酒醉驾违法,提高农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
完善事故深度调查机制。对客货运企业亡人事故、酒驾醉驾事故、“两客一危”等重点车辆事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事故,启动深度调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完善宣传曝光机制。持续推动文明交通宣传工作,突出“线上、线下”两个结合,曝光典型违法,倡导文明新风,号召广大市民群众“走文明路、开文明车”。

民意导向,“放管服改革”优服务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是交警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洛阳公安交警将紧抓“放管服”改革契机,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追求,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高质量民意警务建设,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促进交管服务提质增效。
创新服务举措。继续实施“优驾容错”、互联网+应用等6项便民举措,固化“以考代罚”等人性化执法方式,立足交管实际,突出民意导向,彰显洛阳特色,挖掘和创新一批群众更关注、覆盖更广泛的便民举措。
下放业务权限。在全市范围内增加3个机动车登记服务站、5个机动车号牌制作点、10个临时号牌发放点,把部分车驾管一般业务下放到快处快赔理赔点,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服务便利。
倾听民意诉求。通过支队长热线、民意热线、网络舆情、群众信访等渠道,倾听群众意见,主动认领整改,体现担当作为,提高群众对交管服务的满意度。

奋勇争先,“狠抓队伍”强基础
做好“副中心”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是政治任务、发展责任,是历史使命、时代重任,需要一支能够高素质、敢担当的交警队伍。
洛阳公安交警将以“适应新时代发展”为导向,锚定“四个铁一般”标准,狠抓政治建警、素质强警,着力铸就一支素质过硬、纪律严明、敢打必胜的交管队伍。
狠抓政治建警。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一线,奠定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坚持党建引领深入一线,坚持宣传激励紧跟一线,坚持内部管理聚焦一线,坚持保障支撑服务一线,坚持战时培训突出一线,以思想政治工作“短、快、活、实”全面提振队伍精气神。
狠抓素质强警。积极投入全国交警系统三年大练兵活动,把培训放在基层、把练兵放到一线,着力打造一支“技能规范、执法规范、服务规范”的交警队伍。
狠抓从严治警。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拧紧管党治警总开关,筑牢廉政教育防火墙,紧盯“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以车驾管、违法处理等重点岗位为重点,加强警务督察检查,严格日常监督,坚持刀刃向内,做到重点工作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
狠抓从优待警。机关职能部门要树立“服务一线、服务实战”意识,做好车辆、执勤执法等装备配备工作,按时按需发放防暑降温、防寒保暖保障物资,健全体检、慰问等各项保障机制,解决后顾之忧。
面对副中心城市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公安交警将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儿常抓的韧劲儿瞄准新定位,抢抓新机遇全力创建畅通洛阳平安洛阳努力铸就洛阳交通管理更美好的未来!(文/范进通 谢育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