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烧的岁月里走来(11)(根据抗战老兵苗献龄回忆录整理编写)
文字整理:苗 電
内容提要:
苗献龄,河南西平权寨苗张人,现居河南省郸城县,98岁,中共党员,离休干部,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沟通交流无碍。
1923年,苗献龄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权寨镇苗张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饱受艰辛穷困,13岁为生活所迫,去亲戚家中药铺当学徒,16岁被抓壮丁,在国民党部队10年,49年4月参加解放军。50年4月赴朝鲜作战。
本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述说了近代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从农村家庭饥寒交迫的生活,到国民党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抗美援朝战争,福建前线山区备战,转业后地方工作创业,文革中的磨难,平反后工作安置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读后给人以亲历革命发展过程的感觉。
—————————————————————
三十一,到敌人后方去
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开始,我们六十八军接到紧急命令,连夜从元山市东海岸开赴中线前沿阵地,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战斗任务。
到了中线前沿阵地之后,部队首先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首长要我们二零三师六零九团随时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思想准备。认真准备好物资弹药,尤其是动员全体干部战士以及后勤人员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好战斗准备。
这次任务和以往的防御战不同,这是一场更艰巨、更伟大、更残酷的反击战,要直接打到敌人的阵地上,打到敌人的后防去,打到敌人心脏里,直接切断敌人的退路,争取包围敌军阵地,全歼敌人阵地上的有生力量,全面打垮敌人,获得全面胜利。
1953年7月中旬,部队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六零九团二营的任务是插进敌人的后防去,在敌人心脏里搞破袭战,三营的任务是攻打敌人的前沿阵地,一营是预备队。
按照最初计划,我们二营是要迅速穿插到敌人后防去的,可是,战前上级突然又下达命令,要我们迂回插进朝鲜十五里,占领敌人的二线山头阵地,这样一来,我们的任务就更加艰巨了。
当天,全团一、二、三营准备完毕,夜里九点钟,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天色越发黑暗了,首先由三营向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地进攻,枪声、炮声铺天盖地,震耳欲聋,呐喊声响成一片,杀声震天。
战斗打响后,我们二营全体指战员,顺着一道山沟摸黑前进,沟随山转,曲曲折折,溪流淙淙,我们在团里突击队尖刀班的带领下顺势前行,直插十五里敌人后防阵地。
我们这个志愿军的“突击队”,大家都叫它“滑稽排”,他们穿的服装是敌人的军装,他们佩戴的武器也是敌人的武器装备。他们带着的联络员,既会说朝鲜话,也会说美国话,还会说中国话。可是,在整个行军过程中,“滑稽排”所有人员都不准说话。如果遇到敌人盘问,只有“滑稽排”的联络员可以回答,其他人都不能出声,决不能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身份。
我们一路上顺着曲折坎坷的山路,涉水踏泥,一个跟着一个摸黑前进,不准任何人掉队。路上遭遇敌人盘问,只派联络员带几个战士与他们周旋,大部队不能停下,仍然继续前进。
前面的步兵连队走得很快,我们营指挥部、医生和卫生员以及勤杂人员紧紧跟在后面,天色还没有亮,我们便到达了预定地点。
在这次穿插行军途中,我们的“滑稽排”发现了敌人的团部指挥所,他们立即组织队伍,悄悄摸到跟前,然后突然冲进敌人团指挥部。
敌军官以为是他们自己的人冒冒失失地闯了进来,大声呵斥着叫他们出去。
“滑稽排”一排子枪弹打过去,迅速扔过去几枚手榴弹,只有几分钟时间就捣毁了敌人的团指挥部,俘虏了他们的几个没有被炸死的长官,消灭了他们的指挥系统,使敌人的整个战场形成了瘫痪状态,为我们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战争片“奇袭白虎团”讲述的就是我们这个“滑稽排”的故事。
三十二,一个排消灭敌人一个运输大队
我们的部队插入敌人心脏以后,迅速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运输线。
在敌后的袭扰活动中,我们二营步兵六连突然发现敌人去支援前线的一个运输大队,约有二十多辆大卡车,满载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正环绕着山路,急速向敌人前沿阵地进发,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部队已经到了这里。
在这紧急情况下,六连迅速调集唯一一个可以集中起来的步兵排,悄悄地潜伏到敌人必经之路的半山腰草地里,成一字形分散开,由排长统一指挥,没有信号不准开枪射击。
等敌人的车辆完全进入我们的伏击地点之后,排长命令首先两头开花,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前面的和最后面的汽车,使敌人前进不得,后退不能。
敌人的运输队不知道我们的实力,好像根本就没有反击的意思。
敌人被打得狼狈不堪,有的死在汽车上,有的急速跳下汽车钻到汽车底下,有的滚到路边沟里不敢抬头,也有很大一部分双手举着枪缴械投降了。
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六连的一个排,就消灭了敌人一个运输大队,俘虏三十多人,缴获了二十多卡车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
后来,这个排被军区授予集体特等功,排长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三十三,特级功臣营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的部队穿插到敌人的后防,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伤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因为我们没有退路,四周都是敌人,天上经常有敌人的飞机侦查、搜索、轰炸。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利用缴获到的汽车,利用俘虏到的敌人的汽车司机,悄悄地把汽车开到我们的后方,将伤员转移出去。
随着战斗任务的紧迫和连续不断,又赶上当时连续的阴雨天气,完成穿插袭扰任务的困难是很大的。
战士们所带的食物以及其他东西,全被雨水浸泡,食不能吃,衣不能穿,行动非常困难,隐藏地点还要时常更换,以免被敌人发觉。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通过俘虏打听到了一个新的情况,距我们活动区域四、五里的地方,有个山洞,那里是敌人的食品仓库,也叫“食品供应站”,听俘虏说,山洞里面存储很多罐头和其他食品。
得到这一消息,大家都很兴奋,立即派人前去侦查,打探落实情况,不久,侦查员回来报告,情况完全属实,和俘虏说的一样,且防守人员很少。
我们立即组织队伍前往,敌人供应站的防守人员看到我们从天而降,立刻惊慌失措,马上逃得无影无踪。
我们肩扛手提,或者用担架抬着食品,匆匆忙忙离开了那里。因为饥饿好多天了,此时战士们欢呼雀跃,比取得战斗胜利还要高兴。
营长怕敌人使诈,将带回来的罐头打开几个,先允许个别饥饿的战士试着吃一点,看到确实没有问题,就把大部分送给前沿阵地上的干部战士,剩下一少部分留给我们自己享用,这虽然是食物的事情,但也确实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前线的敌人虽然被我们的战士们打垮了,阵地也被我们占领了,可是,敌人的飞机,白天仍然不断地对我们的阵地进行侦查轰炸,我们全营指挥员和后勤人员、卫生所人员,为了防止敌机发现目标进行侵扰,除了执行战地任务的同志可以走动,大部分时间就是蹲在森林里、坑道里、战壕里。
我们卫生队的任务就是战地救死扶伤,向后方转移伤员,没有伤员,我们就分散隐蔽,有了伤员,我们就要奋不顾身的进行抢救。
战场上的工作任务就是这样张弛有度,有时候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有时候十分紧张地跑前跑后忙碌着。
记得有一天上午,敌人的飞机在我们指挥所上面不断来回盘旋,我们趴在战壕里一动不动,敌机好像发现了什么,在我们的战壕里投放了一阵子炸弹,然后就飞走了。
敌机走后,我们迅速对伤员进行抢救,进行简单的包扎,捆绑,固定,然后派担架向后方运送过去。
那时候,卫生所刚补充进来一名新战士,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和抢救伤员,每次看到敌人的飞机在头顶盘旋扔炸弹,都会吓得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成了。
为了能够稳住他的情绪,安定他的思想,每当敌机来轰炸的时候,我就叫他紧紧跟在我的身后,有炸弹落下的时候,我叫他躺靠在坑道战壕里,我用身体挡着他。
有一天,也算是这位新战士不幸,敌人的飞机来轰炸的时候,同志们都很忙乱,我把这位新战士拉在身后,我们都躺在战壕里,一动不动,不成想空中飞来一块弹片,擦破我的右胳膊皮肤,直接打进了这位新战士的左大腿里。当时,营卫生所医疗条件很差,无法做手术取出弹片,只好派人用担架把他送到后防医院进行手术,这一去就再无音信。朝鲜战争结束后,回忆起这件事,我连他的名字和家住哪里也想不起来了。
在这次反击战中,我们二营虽然在敌人后防穿插作战仅有七天时间,但战功卓著,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全线反击,各个战场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终于迫使“联合国军”在谈判桌上签署了《停战协议》,双方终于结束了朝鲜战争,我们六十八军二零三师六零九团二营在全军庆功表彰大会上,被军部授予“特级功臣营”荣誉称号。
(注: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3师609团2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参战资料,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军史档案里可以查询到的有2个:
(1)572.4高地进攻战斗(1952年9月28日至10月1日):第2营担任进攻及坚守任务,经过1小时06分钟的战斗,攻克高地全歼守敌390余名。其后又击退敌1个排至1个营兵力的12次反扑,35次冲击,3次偷袭,共歼敌1700余名。战后受到志司和20兵团通报嘉奖;
(2)直木洞以南地区进攻战斗(1953年7月13日至17日):第2营担任向敌纵深穿插迂回任务,经2小时40分钟激战,穿插行进9公里,途中进行大小战斗11次,捣毁南韩首都师“白虎团”团部,缴获“白虎团”团旗、美555榴弹炮营营旗及榴弹炮8门、多管火箭炮4门、自行推进火炮3门等大批武器装备。)
—————————————————————
作者简介:
苗電, 字烈光, 河南西平人,中国西平嫘祖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國新聞報社《盛世诗韵》编辑组主编。近年来主编《盛世诗韵》第一集、第二集;驻马店市《天中记忆·诗词卷·西平篇》编委委员、《西平古今诗词选》副主编、《黉门今古》杂志诗词板块责任编辑,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报道、人物通讯、散文札记、诗词曲赋百余篇(首)。
地址:河南西平县老干局五楼《黉门今古》编辑部。
联系电话:1893967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