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撷《论语》之华
文/王景霞
中华文化集五千年历史的精髓,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就《论语》而言,宋朝宰相赵普就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是儒家精神源头的《论语》却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有轻视妇女之嫌疑。一向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的孔子学说,孝悌是根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表现了这一思想。圣人孔子三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由贫贱而至圣贤。他绝不可能说,包括所有母亲在内的全部妇女和“小人”一样“难养”。如果这么说,那就和自己提出的仁爱核心思想截然相反。
再者子曰:“有教无类”,这体现了教育的平民化和公平性,但这也只能相对而言。因为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学费是十条干肉,然而拿不起干肉的呢?还有孔子的三千弟子中也没有女弟子。这正像贾府的学堂,虽然贫富的子弟都有,但是三春姊妹却不在其中。所以一定范围可以做到有教无类,正如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
真正的有教无类,是一种理想。
还有《论语》有重复和相似的现象。众所周知《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而古人大凡出书要“为尊者讳”或常常“代先贤立言”。就像《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一样,这种避讳是古代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另外古时圣贤或帝王出世,常常伴有瑞兆,或者是有醒世之言,例如刘邦就有赤龙转世之说,令他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流传于世,而这话不一定就是他亲口所言,也可能是谋臣所献。还有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等。
以上所说,只想澄清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应该懂得为圣人著书的避讳,即便不美化先贤,也应该剔除重复之处。而他们没有这么做,只能说现在的《论语》是编撰者有意而为之,意在暗示后来人探究奥秘,期望能启迪人们学会思考、分析、辨别,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在《红楼梦》中也有伏线。无论从宝玉对“后生可畏”以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解释,还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人不知而不愠”这两篇“窗课”的题目。香菱跟黛玉学诗时,黛玉笑道“圣人说:‘诲人不倦’;还有五十一回中宝玉也曾说:“连孔夫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以及贾代儒对宝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作者或明或暗地把《论语》融入文章中,可见作者对《论语》之国学经典的尊重和推崇。但是第七十三回,贾宝玉检讨自己的学问,“肚子里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背得出的”。和《学》、《庸》并列的《论》一定是指《论语》,可《论》前用“二”有何意?“二”在方言中多数指“愚笨,弱智,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现在流行说的特二青年也是特别白痴的代名词。这样看来,贾宝玉背的二《论》是指《论语》的悖论。用一题多解法也可以这样看一部《论语》分为“子曰”与其弟子或某某曰,“子曰”即师者论,为上人之论,是宏观的、全面的、大道理;其它即生者论,为下人之论,是微观的、局部的、小道理。上为先导,下为衍生;先者为一,后者为二。这样就可以理解宝玉背得出二《论》的原因了。
从运用“掰谎、求实、论理、正道、探术”这五步法来看,这是作者伏下的一条暗线。这条线索也正合了《论语》编撰者的用意,就是告诫后人明白被人尊为经典的也并非“句句是真理。”《论语》这部国学经典也有白玉微瑕的,所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要学会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联系历史,全面而系统地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以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历史,当初女娲练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剩下无才补天的一块就灵性已通。那么用来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中的任何一块又岂止是灵通宝玉,每块皆有难以想象的补天之才,大家合在一处即可补就朗朗乾坤。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分清《论语》中的精华和糟粕,采撷《论语》的精华,即可练成一块具有非凡能量的补天之石。
三万六千五百块,也寓意着人的百年人生,一日为一石,一石为一日。人生百年,当红学人从三万六千五百个不同的角度来破解《红楼梦》,那时大家合力就可补得苍天!
【作者简介】 王景霞 女 1971年生,黑龙江明水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县“十大育人楷模”,明水县人大代表。以擅写散文、新诗、研红文章赢得众誉,常有研红文章、散文、诗词联类作品发表于县级以上书报刊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明水县红楼梦学会会长、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