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古人六书造字,其中蕴含了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规律的朴素的、深刻的认识。而佛学禅宗从本质上讲也是有关人生的哲学。《一字禅:从一个字看娑婆世界》精选49个汉字,每个汉字由字形、字义展开禅意想象,谈古论今,妙解人生,使得汉字与禅学两者在书中得以交融贯通,由字见禅、由禅识字,开启一段智慧之旅。
得
作者:一苇
得,
在路边捡到的贝。
因为有所得,所以有所失。
我们每天都在为一个『得』字奔忙。我们每天都在为一个“得”字奔忙。金钱,权位,学历,感情,林林总总。
“得”,是什么?回头拆解一下最早的古字,左边是一个剖成一半的十字路口,右边上面是一只贝,下面是一只拿着贝的手。得,就是在路上拾到一只贝。
从字面上看,或许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路上偶然捡到的,有好运躲都躲不过;一是经过千难万险,一路上苦苦追寻,终于获取的。其实两者的终极意义并没有区别,都是把不是你的变成是你的。
可是不论是哪一种对你充满诱惑的东西,只要你得到了,你最怕的是什么?自然是失去。《说文》段注手而逸去为失。”
既然在手上却又跑了是“失”,而我们所畏惧的正是这个“失”,那么如果不在手呢?不在手,自然就无所失。
人生不满百,人在世上走这一遭,是真真切切的路过。每个人都是从生之前的来处来,到死之后的去处去,中间这一段如此短暂的生命状态,其实是这个过程中细不容发的间隙,况且这个过程本不成其过程。而在路过的时候捡到的所有东西,在你离开的时候都带不走,所以除了那个如如不动的本心,其余的都不是你的。所有得都是相,都是虚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记得佛说:“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连佛于法都无所得,凡尘能有何所得?
可怜我辈凡俗,“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被一个得字搅得终生难得安宁。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孔夫子曾告诫我们,尤其是年老的人,“戒之在得”。
尘世间有一个非常可笑的口号,叫做“志在必得”。其实如果你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梳理,你会发现你曾经得到的,都在一件件地失去。比如青春,比如所谓的一段辉煌。那些曾在某个职位上享受过一呼百诺的权威的人,退下来的时候最难适应这种得而复失的感觉。而没有得到过这种威权的人,就无须体味这种失落。即使有些看起来好像终生相伴的东西,在你的肉体消失以后也不为你所有了。连肉体归根结底都不是你的,你还能得到什么?
既然如此,你还要“志在必得”些什么呢?
结语:得,在路边捡到的贝。因为有所得,所以有所失。

作者:一苇,六十年代生人,博士毕业后任职于国内某名牌学府,作家协会会员。
摄影:雅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