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庐与圆庐何者为好?
文/李 鑫
鸿篇巨著《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无不彰显着神奇的艺术魅力,我只撷取其一“住”来与学友探究其中的奥秘。
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翩然而至,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栖身之所,既满足了人类居住的需要,又赋予了无限的精神内涵,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就是“家”的最好诠释,成为躯体与心灵避风的港湾。房屋的舒适度俨然成为现代人幸福指数的衡量标准之一,建筑的华丽程度也是居住主人拥有财富值的主要标志。
那么何为“方庐”呢?主要是对炎黄民族以秦砖汉瓦及木竹草等为建材修筑的方盖形状房屋的简称,泛指以砖瓦房为代表的固定性居住场所。它的高级表现形式为宫殿,低级表现形式为地窨子。而平民百姓居住的“方庐”体现在门、窗、屋檐等格局为正统方形结构,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式空间,既能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能开阔视野,与大自然接轨。“方庐”庄严、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俏丽欲随,极富“生机”。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机”产生于情。情越浓,理愈真,艺术性越强。从琉璃材料的使用上可以决定其寿命的长短,颜色的亮度,成本高,则象征着财富和地位,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最佳的注脚。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而“葫芦庙”作为《红楼梦》开篇的第一处建筑,又有何用意呢?其作为“方庐”建筑的代表,因贾雨村曾寄居于葫芦庙内,故后文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事,“葫芦僧”借以指代贾雨村。“葫芦庙”尚且有如此的渊源,那么宁、荣二府作为“方庐”的终极代表,又将是怎样华丽的出场呢?第三回中黛玉进贾府,首先入黛玉之眼的是贾府的外观,“蹲着两个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这是宁国府,再“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宁荣二府在黛玉眼里仅外观就气势宏伟,气魄非凡,那府里又将是怎样的奢华呢?我们来按黛玉的行踪来游荣国府,“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厅堂”,“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这便是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既庄严肃穆,又有豪门气派。移步换景“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之树木山石皆在”,这是贾赦的住处,虽然不及贾母正房的气派,但却别有洞天。“黛玉进了贾府,••••••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这是轩昂壮丽的“荣禧堂”,好似来到了一个神奇的迷宫。
曹公笔下的贾府建筑外观就足已宏伟壮丽,气势非凡,内部布局更为讲究,各种建筑相映相衬,无不透露出贵族气派。我们再来清点一贾府内部的陈设,织物有:大红彩绣云龙捧寿靠背、湘妃竹帘、霞影纱等等;家具有:楠木交椅、九龙金匾、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嵌西洋镜等等;摆设有:青绿古铜鼎、美人觚、金玉如意、伽楠念珠等等;器物有:芙蓉簟、四楞象牙镶金筷子、黄杨根整抠大套杯等等。仅这些还不是全部,足以彰显贾府的贵族风范,而大观园却是红楼“方庐”之核心,浓缩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

大观园仿佛浓缩了天上人间诸景。山,视野开阔;林,鸟鸣果香;风,消暑灭病;水,鱼虾戏跃。大观园中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人工与自然谐调,院内与院外衔接,形成“天上人间”之境。这正是中国传统建筑所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符合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理念。可见现代化别墅多数都建在依山傍水之地,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大自然的回归。
红楼“方庐”建筑如此的恢弘,回到现实中还有皇家园林不容错过。不必说具备皇族正统建筑风格的故宫,也不必说庄严秀丽的颐和园,气派的承德避暑山庄,单是红墙黄瓦的北京四合院,就足以彰显中国源远流长的建筑风格。北京四合院作为民居“方庐”的代表,空间封闭,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无论豪华的故宫,无还北京四合院,都讲究中轴对称,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有所体现。雕梁画栋上皆是彩绘,大多是皇家园林,王府花园奢华气派。那么民居则讲究实用价值,北方寒冷,所以保暖就成为民居首要解决的问题: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一般灶台连着暖炕,做饭时,炕就热了,节约能源。还有黄土高坡上的窑洞,也就是“地窨子”在黄土坡上挖洞,外砌砖墙显得厚重古朴,穴居式民居也是不容错过的“方庐”代表。
清点了这么多的“方庐”都是我们所居住的“阳宅”,还有与之相对应的“阴宅”,受我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不但注重家居的幸福指数,也更为注重“阴宅”风水的选择,从古代帝王的十三陵,到至圣先贤的碑林,再到毛主席纪念堂,乃至平民百姓的陵园墓地,风水关乎子孙后世的命运都是很有讲究的。

“方庐”向我们展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元素,而“圆庐”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呢?“圆庐”主要是对蒙满游牧民族早期以木竹结构支撑毛毡等遮挡苫盖的圆顶形状帐篷的简称,泛指蒙古包为代表的移动性居住场所。它的高级表现形式是罕王住居,低级表现形式是窝棚。其固定性与移动性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帐篷是游牧民族最常见的居住设施,只要有草地和水源,就能看到白色的帐篷。帐篷可能是最早用于建筑材料的纺织品,可在野外环境中隔离出一个独立安全的空间。它具有简便、轻巧的特点,同时具有防风、防雨、防雪、防寒、防尘、防蚊虫的功能,现今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旅游帐篷销量的大幅增长。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帐篷”已定格在我们的视线中,应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圆庐”,具有民族地域风情特色,活动范围大,游牧民族的野性,决定了帐篷的建筑风格。汉族也有建在田地简易的“窝棚”。我们可以想象出最大的“圆庐”,或许是那种以天当背,以地当床,人住在天地之间,这又是一种何等的逍遥呢?“圆庐”和“方庐”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各取其长,各具特色。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格和实用价值常和当时或当地的自然特点、人文风俗联系起来,通过总体布局的变化,建筑空间的灵活组合,显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民国建筑大都坡屋顶、清水砖,低调而内敛。嘉陵江畔却有这么一幢小楼,造型优美、风格独特。条石、青砖、旧瓦演绎得别具匠心,大圆屋顶犹如伞盖,同心圆的二层楼仿若碉堡,墙上开窗,内设舞池。总体建筑体型为圆型,故称“圆庐”。 “圆庐”与“方庐”何者为何,我们无法轻易下断言,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给生活带来舒适、便捷就是最好的。
时下,我们不难看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拥有的“方庐”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温度、舒适度指数的需要,选择多处,如:在北京拥有一处“方庐”,因“雾霾”天气严重,可以在恰当的月份在海南买房过冬,到夏季再回东北避暑,可谓养生者的“狡兔三窟”,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虽然“方庐”便于国家治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便于积累财富,但是“圆庐”似乎更受现代人的欢迎。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牧民常有房车来替代帐篷,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这一带旅行时,翻过一座山岗,或绕过一个山弯,突然出现的草地常常眼前豁然开朗,而草地上的帐篷让美丽的风景更加富有诗意。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固定性的代名词,但应该是这样吗?从游牧民族的帐篷到伦敦“碗”,临时性建筑“圆庐”渐渐成为这个时代所受宠的形式之一。与永久性建筑“方庐”相反,临时性建筑集便携性、移动性、灵活性及生态环保等于一身,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的趋势。

【作者简介】
李 鑫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不羡仕途移志。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十二金钗》800字系列散文35篇赢得众誉。常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文化及公益活动,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多有散文、诗词、研红文章类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媒体平台,《冰心文化传媒》—上海头条及县级以上书报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