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Beatrice,魏红霞,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酷爱诗歌和翻译,1999年曾在《英语沙龙》上发表双语诗歌《写在毕业纪念册上的话》。

“七分饱”和“十饱顶心”
作者|魏红霞(中国)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竟然连吃饭,都提倡不要吃饱了,说是“要想身体好,吃饭七分饱”。
就连儿子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嫌我烧多了,总是对我说:“少买一点,少烧一点,少吃一点!”
有一次,儿子甚至开玩笑地说:“以后把钱都给我,我每天发给你五元钱买菜。看你还买不买这么多菜了”。有时候,儿子又模仿我的口气,说着我劝他吃菜的话,开着我的玩笑,“这个菜新鲜,这个菜很嫩,这个水果很甜,这个菜有营养……你就是这么长胖的。”儿子的话,让我哭笑不得。吃饭还不吃饱吗?虽然体重居高不下,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每顿饭都吃得饱饱的,这可能与母亲的教育有关。
记忆里,母亲几乎没有打过我们几个孩子。偶尔父亲打我的时候,母亲也赶快把我拉开,并且骂我孬,说父亲打我的时候,为什么不躲开。
可是,我却挨过母亲唯一的一次打。那时,我还没有上小学,有一次,不记得因为什么事,父亲打了我,我觉得冤枉,中午赌气不吃饭。姐姐,哥哥,母亲,父亲,都劝我吃饭,我就是不吃。姐姐、哥哥和父亲,吃完饭,都去学校了。母亲又劝我吃饭,说他们都走了,我不要不好意思,赶紧吃饭;而且,还特意给我留了不少好菜。我还是不吃。也许母亲是急着要去学校上班;也许母亲看我怎么劝都不吃饭,心疼我。总之,母亲是真的非常生气。她用左手抓着我的一只胳膊,右手拿着苕把丝子(细细的竹枝),狠狠地把我打了一顿。我想跑,可是母亲抓住我的胳膊,我根本跑不了。母亲一边打我打得气喘吁吁,一边还气得训斥我,“不吃饭,还想活吗?要你干什么?打死你算了。”
虽然母亲这样说,可是,母亲打我的苕把丝子,根本不会伤筋动骨,甚至皮都不破。但是,苕把丝子打人却最疼,在我的胳膊上,留下了很多红红的印记。
自此以后,我再也不敢赌气不吃饭了。即使每次吃饱了,但只要母亲让我们把剩下的一点饭压掉(方言:吃掉),姐姐、哥哥、妹妹是不肯的,但我肯定是把它压掉的。经常,压得我直打饱嗝。姐姐又拿我打趣,说我“吃到喉咙眼了”,或是“吃到眼眶了”(形容人吃得十分饱)。这时,母亲就会说,“吃饭还不吃饱吗?要吃得十饱顶心”。“十饱顶心”,我猜,是不是说,吃饭吃得十分饱,把胃撑得抵住心脏了?
上初中的时候,因为离家较远,即使每天早晨,吃几大碗米饭,可是等到放学回家,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只有不停地催问母亲,饭好了没有。到了冬天下雨下雪的日子,有几个同学中午就不回去了,他们在食堂买饭吃。有时候,最后一节自习课,我们还没有放学回家,他们就把饭买好到教室吃了。
第四节课的时候,大家早上吃的东西,基本上都已经消化得干干净净,肚子里咕咕直叫,正盼着早点放学,回家,吃饭。这时,却有人端着饭碗在教室里吃饭,感觉肚子里有无数只馋虫(方言:想吃东西,不是自己想吃,是肚子里的馋虫想吃)正往外爬,想要尝尝这冒着热气,散发着米香和菜香的热腾腾的饭菜。
可是,少女时代的矜持,还是让我克制住了嘴里分泌的口水,并且尽量咽到肚子里,把那些馋虫发出的,不满的,咕咕叫的声音淹没,以免被同学(特别是男同学)听到。可是吃饭的同学,不仅一边你尝尝我的菜,我尝尝你的菜,而且还一边评论着各自从家带的菜,说哪个哪个的菜更好吃,有的还说,明天让父母烧什么菜带来吃。简直是不忍卒听了,可是没有放学,我们又不敢回家。坐在教室里,饭菜的香味和他们的说话声,简直让人如坐针毡,怎么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回家后,我也多次和母亲说起,想在学校食堂吃饭的事情,母亲总是一口回绝,说在食堂买的饭,到教室里吃,怎么可能比得上家里的饭热乎;而且,冬天冷,上学来回跑,身体不冷,就当锻炼身体。我没有办法,只好沿着高高低低(南方多丘陵,地势高低不平),弯弯曲曲(一段田埂连着一段田埂)的乡间小路,来来回回地,飞快地奔波在家和学校之间,只为了中午吃顿热乎饭。
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我就从只种了红花草(学名:紫云英),没有种油菜的田里穿过去。
上高中了,终于因为离家太远太远(有三十公里,沿路有三个汽车停靠的站点),走读根本不可能,只有住校,吃食堂。一放学就能打到饭吃(不像小学和初中,每次都要等母亲从学校放学回家才烧饭),我是非常高兴的。渐渐的,我逐渐变得想念家里的饭菜了。特别是,每到星期六晚上回家,星期天一大早,母亲都要让父亲早早去集上,买些肉回来,做些好吃的菜,让我吃;并且用肉烧些咸菜,让我带到学校去吃。每次我都吃得心满意足,十饱顶心。有时候,我吃得高兴,甚至都不想去上学了。家里的饭菜太好吃了!
后来,街上有人开饭馆了。我经常看到,从饭馆吃完饭走出来的人,满面红光,谈笑风生,评论着饭馆里,哪个菜最好吃,令我羡慕不已。心里想,何时我也有机会,也能去饭馆吃饭,尝尝他们所说的美味啊?
外婆八十多岁,去世的时候,我向父亲提议,不要在家里办事了,就在饭馆里,请亲戚朋友吃一天吧(农村习俗,吊唁一般都是三天)。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也许是因为住在学校里不方便,也许因为我们几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了,父亲也同意了我的提议。亲戚朋友也许不赞成这种方式(毕竟改变了传统的吊唁方式),但他们也理解,父母年纪大了,另外,也可以借机下馆子。
可是,我却发现,饭馆里的饭菜,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美味。除了家里没有的菜,一些家常菜,甚至还没有自家做得好吃。
自此以后,我似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永远不要羡慕饭馆的饭菜,也许,它还没有你目前吃的饭菜更美味。而且,去饭馆吃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偶尔去吃。可是,如果自己把饭菜烧得好吃,不是等于天天下饭馆,顿顿吃饭馆吗?
现在的下厨房软件,还有微博上的很多美食视频,都是帮助大家烧出自己的美味饭菜,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而且现在吃的食物,由于交通发达,物流便捷,网购方便,一年四季,天南地北,所有的食物,没有买不到的。所以,怎么又吃得好,又保持身材苗条,真的只能依靠“七分饱”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