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
作者:姜宁清
来源:美丽新宁乡

在绥宁支教的日子里,我有一位特别的学生。与这个学生将近一年的相处,我收获了许多的感悟与成长。
他叫李志。我接手这个班的第一天,因为与同学打架,他被班干部送到了办公室。一群孩子众口一词地指责他,说他经常打骂同学。李志一边哭诉一边反驳,可我压根儿听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他十分焦躁,满是愤怒与委屈,拳头握得紧紧的,随时准备着反抗任何攻击他的人。
上课铃响了,我让大家先回教室上课,等老师认真调查之后,再酌情处理。
孩子们刚走出办公室,熟悉情况的同事便告诫我,这个学生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将会是我支教工作的重心。李志智力发展滞后,小学三年级了,自己的名字还写不好,考试从来只有两分三分。最让人头疼的是,他极具攻击性,与同学之间有较深的矛盾。而且,他的家长一味地袒护,家校沟通一直不顺遂。
午休时间,我详细了解了争端的始末。原来是孩子们取笑李志口齿不清,动作协调能力差,并且竞相模仿他的语言和动作。李志便追着那些同学打,有个同学跑得太急,摔了一跤,伤心地大哭了起来。

我把李志叫到办公室,他倔强地昂着头,像个角斗士一样,一副抗争到底的样子。我让他陈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他多次出现情绪激动。我不断地安抚他,“别着急,你冷静一下,慢慢地讲。”
我认真地听他讲完,又站在他的角度,把事情的经过复述了一遍,他僵硬的身体终于放松了。我亲切地牵着他的手,把他送回自己的座位。
我与孩子们都是初相见,按照惯例,我们都要进行自我介绍。等大家一一介绍完,我因势利导,教育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在某些方面天生有优势,有的人在某些方面天生有缺陷。有人体格健壮力能扛鼎,有人身体孱弱,手无缚鸡之力。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人反应迟钝才短思涩。但不管我们有多么大的区别,在人格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人性的弱点是喜欢看别人的笑话,以他人的不幸来抚慰自己的卑微。我们接受教育,就是要克服人性的各种弱点,培养自己向真向善向美的品格,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这种追求应该伴随我们的整个生命。
我们集体反思一下,盘点自己有哪些需要修正的行为。在我们进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有孩子羞愧地承认,自己不该拿同学的缺陷来取乐,并十分诚恳地向李志道歉。接着又有几个孩子挺义气地拍胸脯保证,今后一定尽力帮助他。
从此,李志就喜欢黏着我,和我拉家常。每每和他聊天,我就把节奏放慢,以十分舒缓的语气和他进行对话。慢慢地我们成为了朋友。有一天,他剥了一颗糖,一定要我吃,我说老师不吃糖。他沮丧地说,我洗过手了。我突然很心疼他。这样的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一句话,这背后,累积了多少他人的嫌弃啊。我吃着他的糖,不由然地泛起一阵辛酸,但我的心却变得更加柔软。
我每天教给他一点点知识与技能,教他整理书包,教他打扫卫生,教他笔画简单的生字,教他如何有礼貌地向同学借东西。孩子们敏感地发现了我对他的喜爱,大家开始接纳他,不再拿他寻开心,而是和他平等地相处。他的学校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快乐。
难忘那次,我主讲公开课,在学习“卜”这个生字时,我让大家交流记住这个字的方法。有学生用了组词的方法,它是“萝卜”的“卜”。有学生用了减部首的方法,它是“外”字减去“夕”字部。这时,李志突然站起来,大声地说,“下”字减一横。我带头为他鼓掌,他的认知里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却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真是神来之笔呀。
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对李志来说,是莫大的欣喜。也许他下次考试依然只有两分三分,但他至少体验了成功和快乐,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沟通自信,这在他的人生里,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呀。
有个冬日,他上课时尿湿了裤子,我正想着去他家做家访,于是就随他一道回家。在简陋的小木屋里,我和她妈妈聊了许久,聊了很多。
他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这位坚毅的苗家女子告诉我,经济困难还不是她最大的心病,孩子的身心发育现状,才是压在她心上的沉重负担。

这个孩子可怜啊。他从小就与众不同,邻居歧视他,同伴排斥他,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玩,他在嫌弃的白眼中长大。这个世间,只有她这个当娘的,把这个残疾的孩子当眼珠一样地珍视。如果能让他成为一个正常孩子,当娘的愿意付出所有的一切去换取。
她感叹老天待她不公,生在这个偏远落后的山区,从小家庭困难,没读过多少书,心想,只要自己肯干,勤俭,日子总能有指望。可偏偏孩子是这个样子,真让人无能为力,说着说着就流下泪来。
我劝慰她,每一个孩子都是老天的恩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一个都是。有缺陷的孩子是老天宠溺的宝贝,只因为你是一个更有耐心和爱心的人,所以老天就选了你做他的妈妈。老天相信你会为你的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忍受更多的辛苦,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还告诉她,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培养过好几个像李志这样的孩子。有个孩子叫梁天柱,有脑膜炎后遗症。学习、认知能力都比较差,经常招事惹祸,谁也不肯和他作伴。我一直让我女儿和他同桌,刚开始也打架,但后来他们处成了很好的朋友。
多年后我在长沙碰到他,他特别亲热地和我打招呼,告诉我他在一家包子店打工,月薪和我差不太多。我很替他高兴,他不仅能够自理,还有能力养家糊口,支撑起他们的家庭。
李志是个特殊的孩子,我们应该立足现实,明确孩子的培养目标。在学业上,可以对他放低标准。生活中,鼓励他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分派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为将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临别时,他妈妈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着感谢的话,她粗糙的双手诉说着生活的沧桑。我敬佩这位母亲,我想,作为一位教师,我应该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他的资质,不管他的起点,立足当下,珍视他们,关爱他们,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品性,陶冶他们的情操,在他们心里根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我相信,我播下的这些种子,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个个爱的王国。

作者简介
姜宁清,70后,宁乡黄材人,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百无一用,遂相夫教子。夫贤,子慧,吾心甚喜,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