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小学语文教师》的建议
——与鲍国潮老师商榷
文/刘德庆
从83年任教开始,《小学语文教师》陪我已经走过27个春秋。《小学语文教师》是我钟爱的一份教学杂志。有几年因为工作变动,没有订阅,但也要通过邮局邮寄,来弥补我的遗憾,深怕落下她前行的脚步。她的每篇文章我都视为经典,反复品读,直至读通,读透。
然而近几天读2010年11期鲍国潮老师的《最是橙黄橘绿时》这篇文章时,总感到心里疙疙瘩瘩,别别扭扭,很不舒服。
首先,用词欠斟酌。3节“因为我若讲上两天,嗓子肯定会‘倒’掉。”这里的“倒”是上声调,意思是食欲变得不好。常用的词有“倒牙、倒胃口”等,但没有说倒嗓子的。原句可改为:“因为我若讲上两天,嗓子肯定会受不了”更为妥当。5节“他讲课有一个怪癖,就是不用讲稿。”现在大多数老师上课不用讲稿,这是一种多年从事教学的一种习惯而已。而不能说成“怪癖”,如果这个也算是“怪癖”的话,那么大多数老师都有“怪癖”喽。“反正什么样的题到他手上他都能讲的。”我们知道周一贯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老师,而不是数学老师。“题”改为“课”或“文章”更能符合周老师的身份。8节“我们只晓得他在台上指点江山,却不晓得他在台下下的功夫。”“指点江山”一次用大了。我读的书不多,只记得有资格用“指点江山”的,仅有毛主席他老人家一人。何谓江山——国家或国家政权啊。后半句中的两个“下”,应删去一个更简洁些。10节“‘舌耕族’只有敬畏自己耕耘的这方土地,这方土地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何谓敬畏。敬:敬重;畏,畏惧、害怕。生命可以敬畏,法律可以敬畏。自己生活的土地可以敬重,但怎能称得上害怕呢?另外这个句子关联词也没有搭配好。后半句缺少一个关联词“才”。还有,句中的丰厚的回报,显然是指前一段中的周老师擅长收集资料,如绍兴县报。收集一些资料能说是土地给予的回报吗?前后两个“这方土地”也有啰嗦之嫌。句子是否能这样说:“‘舌耕族’只有热爱自己耕耘的这方土地,才会有更大的收获。17节“三天,三十节课,密集轰炸试听课,我们都累得东倒西歪,只有先生……”“轰炸式”改成“滚动式”更为妥当。“东倒西歪”有些夸张,不符现实,老师坐在那里听课你会东倒西歪,也太没礼貌了吧!本句应这样讲是否更合适:“三天,三十节课,密集滚动式听课,我们累的强打精神,只有先生……”23节“上了车,大伙儿都七嘴八舌的问先生原因。”“七嘴八舌”意思是众人说这说那。形容大家纷纷插嘴,乱加议论。显然是一个贬义词。不如说成:上了车,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的问先生原因。28节“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繁荣,奉献着自己的智慧。”“繁荣”指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昌盛。常见的词语有繁荣经济,繁荣文艺事业。不如改为“开拓”或“创新”。38节:于是他只能对自己的时间一再的利用,一再的挖掘。不如说:于是他只能对自己的时间一再的压缩,一再的透支。40节“同一”不如改为“相同”。41节:先生的文章,总会在深度与时尚间找到平衡,一脱学究气与教训味。不如这样说:先生的文章,总会在深度与广度,传统与时尚间找到平衡。42节:这一场病,好像只是生命的一个刹车,好像只是生命的一个提醒。“刹车”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不如改为“短暂刹车”或“信号”更为合适。43节:先生七十有六了,生命的烂漫却时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烂漫”一词是坦率自然,毫不做作之意。按前文内容不如改成“风采”更合适。
其次,指代不明确。3节“有时,我想,他的嗓子大概是天生用来做教师的吧。”如果把后半句压缩一下就是“嗓子是做教师的。”嗓子怎么能做教师呢?原句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简洁明白一些。“我想,他的嗓子大概就是为做教师而生的吧。”18节“我知道,先生习惯于在听课后,把听课笔记整理成几张卡片,而他在听课笔记上记录的正是材料整理的提纲。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19节“听课多的老师不在少数,真正获得成长的却不多”是否应这样讲:多次听课的老师不在少数,真正得到成长的却不多。20节“先生读课,极平易近人,从不苛求职责。有时自己觉得上的很坏的课先生也会鼓励一两点;而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先生也必指出缺点。”后句话前半句如果说是平易近人的话,那么后半句则是说不苛求指责。但“必指出缺点”是说不苛求指责吗?21节“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意思是作者不一定这样,读者没有必要这样。是说什么呢?25节:他一直在农村小学中来回奔走。易理解成在一所学校的校园里奔走。不如改成“间”。
第三,条理不清楚。22节“他走路,往往健步如飞,有时竟连我们年轻人都赶不上。”是他赶不上年轻人还是年轻人赶不上他。不如这样讲:他走路往往健步如飞,连我们年轻人都赶不上他。23节“活动结束,时候已经不早,我们匆匆的从学校往公交车站赶。”中的“匆匆”是来修饰“赶”的理应放在“赶”的前面。24节:“那时的先生着一件红色毛衣,与一群叽叽喳喳的年轻人在一起,那样的青春,那样的时尚,引来车厢里无数羡慕的目光。”应这样说更合适些:“那时的先生着一件红色毛衣,那样的青春,那样的时尚,与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一起,引来车厢里无数羡慕的目光。”其中“叽叽喳喳”一词是形容杂乱细碎的声音。多只鸟叫,说人就带有贬义了。25节:“是啊,先生一路从农村走来。”应为:“是啊,先生从农村一路走来。”29节:“是情怀依旧,写下的文字依旧,对语文教育的挚爱依旧,写作的速度依旧。”应为:“只是写下的文字依旧,写作的速度依旧,情怀依旧,对语文教育的挚爱依旧。”更符合逻辑。
第四,语句不简洁。12节“先生什么书都读”易产生歧义。和前后句子重复不如删去。25节:“先生一路从农村走来,从一个农村语文教师到后来称为特级教师。”第二个“农村”可改为“普通”。35节:“这十年来,我们都开始成长,开始步入中年。”不如改成:“现在,我们已成长起来。”37节:“问题是在平时,谁都感觉不到先生的惜时。”不如说:“在平时,谁都感觉不到先生的惜时。”“他会以让你感到吃惊的速度交给你。”可以说:“他会以吃惊的速度交给你。”
第五,口语化浓重。15节中的“读课”,按文中的意思是读讲课的文章。这怎么能称得上是读课呢?20节“先生读课,极平易近人,从不苛求指责。有时自己觉得上的很坏的课先生也会鼓励一两点;而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先生也必指出缺点。”“坏”可换成不理想。“一两点”可换成“一二”。33节:所以开了个刀。不如说成:所以做了个小手术。35节:长期的书斋生活、在各处奔走呐喊,不正要用去先生的青春与时尚么?“用去”不如改为“耗费”。“时尚”用词也欠妥,应改为“时间或时光”。37节的“惜时”即珍惜时间。
第六,文不符实际。28节:“在容膝斋里,先生写下了大量的文字,出版了大量的图书。在一个书房里,能写下大量文字但怎么能出书呢?书是由出版社出的啊。
另外还有些语句及标点方面的问题,恕不一一详列,不妥之处请指正。
2010-12-31
河南郑州贝斯特外语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