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接到导游桑吉拉姆发来信息,定于次日早上6点南坪贺龙雕像处集合。闹钟定到凌晨4点30分,还有东西要收拾。闹铃在床头叮叮炸响,疑惑头刚挨着枕头就起床梳洗了。哎,假期在家里写作晚了,都是睡到自然醒。检查随身带的小包该带的东西有没落下,拿着牙刷刷牙。叫醒儿子起床结果,还没等我叫他,自己跟着起床了。心里暗暗发笑,这小子担心被丢下,一个人去,鬼机灵!照旧他一个箱子,我两个,说好各施其责。这小子包里百分之八十装的都是零食,妥妥的吃货。出发时,老爸也醒了,送我们下楼。小区门口的下水道又堵了,生活垃圾没人来收,臭气熏天。我们赶紧捂着口鼻逃也似的跑过,但愿旅行回来这里回复干净。
看了看手机,五点整,时间比较宽裕,但我性子较急,到了地方去等,以免路上耽搁。拼车较划算,问了车价两人二十五元到希尔顿大酒店。行吧,加上我俩很快凑齐4人。早起没有堵车,小师傅开着得也快,二十几分钟就到了希尔顿酒店门口。
这里已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出游的人都是这样的兴奋。我不免杞人忧天担忧附近的居民会不会受影响,这么嘈杂。翻看记录的车牌号一辆一辆的找我们的车,人多车多,弄得我大汗淋漓。找一圈没找到,打电话联系导游桑吉拉姆,她说车已在途中让我安心等。好吧,安心等吧。这段时间连续暴热,导致本地人去避暑地的人满为患。大人小孩背包的背包,拖行李箱的拖行李箱,感觉离开这座火焰山逃到世外桃源一样。而我的目的却和大多数人不同。

到了6点10分大巴才姗姗来迟。一瞧车上有百分之六十的老年人,个个穿得花枝招展。对于她们有些不置可否,从来认为即使到了她们的年纪,也不会如此张扬。有些懊恼预定行程时忘记咨询参团人的大致情况。罢了,既来之者安之吧!上车时,大家不是排好队依序而上,而是相互拥挤推搡。叫住儿子别去和爷爷奶奶辈的人挤,每个人都有位置。心里不舒服,这样的国民素质让人尴尬,整体素质堪忧。昨晚没睡好,儿子的头枕着我的肩膀睡去,我也恹恹欲睡。后面几排座位是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担心影响他人都压低声音讲话。可那群老年人精神头挺好,一直叽叽呱呱的讲车内空调不够冷,行李架放不进旅行包。那些声音又尖锐又粗鄙,让人侧目。有些无奈车上有孩子,自以为是的老人们请顾及一下我们的后代。我是个尊重老人的人,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会老去,尊老爱幼本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可如此素质让人怎么尊敬,人要自重,才会有人尊敬。再次吐槽这群老年人的耍无赖语言,无法苟同他们的行为。在我看来导游这个职业很伟大,看尽人生百态,遇到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也许她们早身经百战练就了风雨欲来大山崩于眼前巍峨不动的本事。
导游桑吉点完名字,说到齐了,出发吧,老年团。根据行程安排第一个要去参观的地方叫甘堡藏寨,据说哪里的房子都是石头造的。我去过色达 ,差不多皆取材于鹅卵石。一路从大重庆出发,太阳爆晒着车的外壳,感觉要把我们的车融掉。想到可以避开几天这样高温天气,刚才的不愉快化作乌有,心情好起来。

藏寨已经商业化,新修的石头房子倚山傍河而建,故得名甘堡,藏语意为“坡上的村落”。藏区自古就将甘堡为甘堡甲穹,意为百户大寨。整个村寨依山而建,幢幢相通,户户相连,无不体现嘉绒人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寨子里的石屋不用砖、水泥、河沙、石灰修建,而是就地取材于河水中顺水冲下的花岗石(当地俗称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用当地的黏土垒而成。石屋冬暖夏凉,不易风化,又防震、防火、防水。房屋分两三层,下宽上窄。一层养牲畜、堆杂物、二层是客厅、厨房、卧室、客房;三层屋顶平整可作凉晒,扬打粮食场地。有的藏居还有类似现代楼房中内、外阳台式的样式。石屋毗邻相连,高低错落有致。自然排列。屋与屋间有狭窄的巷道、宽的三米左右、窄的仅能并肩过两人,巷道路面用麻子石或者鹅卵石砌成。全寨大小道有多少条,就连当地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据说五.一二大地震使甘堡藏寨毁于一旦,09年理县甘堡藏寨举行了“湖南省对口支援理县甘堡藏寨委托重建仪式”。历时二年多的重建,如今的千年古藏寨基本恢复原貌。无论是上高高的后山俯瞰,还是伫立公路远眺,甘堡藏寨的石屋像一组壮观的艺术群雕,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想给儿子照几张照片,天气太热,他有些不耐烦。他属马,见到甘堡屯的演武场上那匹铜铸的骏马,他喜欢得不得了,趴在马背上嘚儿驾。又欢喜的问我可不可以扛回家,我也开心,趁机抓拍了几张。哼哼,这小屁孩,还不是中计了!后一想也是悲哀得很,不就为了照几张照片嘛,还这么煞费苦心的顺着他的话说。坝子中间是祈福的转经桶,有藏族阿妈告诉我们用右手逆时针旋转1、3、6、9单圈为家人祈福保平安。可我们转完3圈之后,看到高高的提示牌上写着顺时针绕圈。哎,看来我还得多了解藏族文化。在寨子里停留了四十分钟,全队人马回车继续出发。

一路狂奔,沿途的景色美则美矣,就是阳光晒得不敢撩开窗帘。借着缝隙也感到太阳的威力,索性带着墨镜观看。快到午饭时间儿子告诉我,肚子饿了,抱怨没有地方吃饭。我耐心说服他,为了更美的风景,目前只能在车上零食加矿泉水解决午饭,他撅着小嘴不安逸。到达我们当晚住宿的古尔沟,已经是下午5点多。导游分配团员们的房间,宣布6点晚饭,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各自放好行李换一身衣服,出旅馆观景。古尔沟一代的酒店,家庭旅馆居多,条件都还可以,据说除了周末和红叶红的时候房间紧俏,其他时间住的地方基本不成问题,价格也不贵。沟里面也有住宿和泡温泉的地方,再往里走大上坡大概15分钟,路边就可以泡温泉,我估计了一下时间可能不够也没有去,沿路返回。
古尔沟气候宜人,各色大丽菊,格桑花还有不认识的花美美的开在各家各户的屋外路边。我拿出手机,相机疯狂的拍,自然花美人也美。嘻嘻,臭美!河边的风不大,吹在脸上很舒服。散步的步道凌乱还在建设中。行至桥头,同团的年轻人也摆着各种奇葩姿势照相。转过头拍喜欢的那串拴在桥头的经幡,它们随风呼呼翻动,我在心里默念祝福家人,朋友平安吉祥。

正在微风和经幡中酝酿要写的故事,儿子要去看前面小卖部卖的东西,不知道像不像我们那边的小卖部一样。顺着他吧,免得这小子给我撅蹄子。又是花围绕在房子周围,见过的没见过的都在绽放,看在眼里心里美得冒泡。几个大大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垂着头,儿子表情严肃一本正经的问我:“妈妈,我觉得很奇怪,怎么这些向日葵不向着太阳呢?”我也严肃的回答他:“因为长得和你一样”!他瞬间明白我嘲笑他长得胖,用手挠我,不等他的手,已笑着跑得远远的。
这条街大部分都在卖土特产,儿子要进去看看,有什么合适给外公捎回去的,这点我十分支持他,再小的举动也可以证明外公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好样的儿子,老妈为你点赞!超市里的零食我们那边也有,没引起他的注意。我补充了明天路上吃的饼干和水。他的眼睛看到什么啦,突然放出异样的光茫,货架上摆放的青稞酒,威士忌那种扁扁的不锈钢瓶子,头顶系着长长细细的绳子,意思是可以背在肩上。他转头征求我的意见,解释说带这酒回去让外公尝尝。我故意生气说:“你想灌醉外公不成!”他嘻嘻直笑,其实这小子是个既暖心又孝顺的孩子。

6点半不到,团队的人已经解决了晚饭。饭毕,少不了几句牢骚。拉姆吩咐明早6点早餐,6点半出发俄木塘。天渐渐黑下来,大伙儿各自回房。我连上WiFi传照片,催促儿子先洗澡。次日闹钟5点,梳洗收拾行李而后早餐时间。唯一缺憾的是住宿的客栈告诉我们团餐不包含稀饭,我们打包小馒头车里每人发一包,笑称车餐。其实只不过是些小事,我们没必要较真。
古尔沟海拔有3200米,起床时天还没有亮,吃过车餐,大伙又都沉沉睡去。我看着窗外的鸦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总是那么的让人无力吐槽。身旁的儿子幸福的靠着我,安心的入睡。最美好的年纪,多么值得人羡慕。

天色渐渐明亮了,天很蓝,云很白,心情好了起来。途经米亚罗,遗憾的是红叶还没红,要每年10月至11月上旬才可以窥其完美色彩,像一幅幅油画。穿越海拔为4448米的鹧鸪山遂道,那里有一个休息区。拉姆告诉我们,进入高海拔地区前都要在这服务区停留10分钟,一位专门负责讲解高原注意事项的护士给大家推出一种抗高反的高原水,信誓旦旦的说这水堪比神仙水,希望大家都买一瓶备用。我和儿子去过高原,对高反有些了解,自认为毫无必要购买。这瓶高原圣水可不便宜,一百元一瓶,儿子偷偷告诉我像金银花露,我只是笑笑不做声。进入红原县境内的刷马路口,过红军长征会师地刷经寺。沿途的草原上开着细细碎碎的杂色小花,太远看不清楚花的形状。但颜色纷呈,像条条彩色的丝巾。8点过了,到达俄木塘花海景区门口。拉姆交给我们团票,让我们自己乘坐观光车,11点30分景区门口集合,她不陪我们进去。天公不作美,高耸入云的雪峰被云雾笼罩,空旷的草原稀少的牦牛。我们不知道俄木塘花海是由两个景点组成一个高山海子,一个花海营地,随着观光车先去的是花湖。高山海子海拔有4000多米,坐观光车20多分钟抵达,山上冷得直跳脚。还好我穿得厚,儿子不听劝穿得少。山上有租棉大衣的,问他需不需要租一件穿,真的冷。他倔强的说不需要,这点冷扛得住。小子这趟出来,真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花海没花了,看到的只是青青草原,空旷的闲着。没有领略到最美花海的风姿,真遗憾!
出了花海,沿着红原草原行走。草原上各种颜色的小花,黄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红色的……漫山遍野,云层渐渐散去,浩瀚的草原一望无际。草原上不知名小花开的荼蘼,和青青草原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让人心驰神往,在这里感受蓝天白云,绿草繁花,帐篷炊烟,牛羊骏马,盘旋的雄鹰,如诗如画,气象万千。草原上的牛群羊群扎堆,放牧的藏民孩子热情地冲我们招手,我们也礼貌的回应。拉姆介绍,要经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查真梁子,查真梁子海拔4345米查真意为柳树。查真梁子为红原南部丘状高原之巅。山势虽无奇绝之处,却因丘原两侧有二水发源,一入黄河,一入长江,为一大奇观。壤口乡文部沟还有一水发源,称壤口曲(藏语意为“铜锅河”),向南汇入大渡河支流梭磨河,为长江上游支流。山南发育嘎曲河(白河)名曰龙日曲,流程400公里,于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院附近注入黄河。查真梁子垭口四周红柳成荫,高原毛茛、绣线菊遍布。站在查真梁子垭口上眺望,二水争流印入眼帘。极目远眺,但见丘原起伏,牛羊成群,景色甚似壮阔。相传有俊俏仙姑,着五彩衣,于山顶执金梭编经织纬,绵亘百里上尽铺氆氇。一日,忽遇暴雨,仙姑起身抖氆氇,雨水各顺一方而流,于是北边水草丰盛,西南农田丰美,一为牧区,一为农区。再往前就真正进入红军长征走过大草原—红原。

午饭是采取自理形式的,儿子想吃草原的铜火锅,其实我也想尝尝,我们团里恰好10人组成一桌。藏民老板将我们领进简陋的帐篷,窄的可怜的帐篷里挤了四个小方桌十个塑料方凳子。桌上10付碗筷,一盘泡汤的厚厚大饼被切成三角形摆在搪瓷盘子里。铜锅子里咕咕煮着牦牛肉和他们的常见菜,大白菜,黄秧白,萝卜,粉条。大家也不客气,纷纷举着筷子开始品尝。老板端来青稞酒,大家闻着酒气有些烈,浅尝小口,都放弃了。锡壶里的酥油茶实话说味道一般,淡淡的完全没有乡城小华家浓烈的奶香味。也罢,品尝火锅和酥油茶只是寻求心理上的安慰。2个孩子却不一样,嘴里说味道一般般,却还是满满的一碗。
不管怎么说吃饱了,下一个项目骑马。在我想象中,应该是策马狂奔或是很潇洒的挥动马鞭,却不料就由藏民牵着50米不到绕一圈。我勒个去,这也叫骑马?给我和儿子牵马的是个藏族少年,我问他多大,他用生硬的普通话回答16岁。看看他又看看儿子,心想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的待遇。城市中的孩子太过娇惯,藏民的孩子太过成熟。同团的女孩们围着马儿照相,我也掏出手机请那位藏民小女孩取下掉口罩,说给她拍了几张照片。女孩很大方,配合我,感谢她。草原上的风雨来得快也去得快,眼见头顶一片积雨云飘过。几步路已经淋着雨啦,慌忙奔向大巴车避雨,司机师傅开着铁马,继续往前。路过月亮湾时,拉姆讲了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在查真梁子下居住的山麓和嘎曲两夫妇,生活幸福美满。在一个丰收的年头,妖魔鲁赞掠走了美丽的嘎曲,并诱惑嘎曲改嫁从他,但被嘎曲严辞拒绝。数日后,嘎曲从虚幻景象中看到山麓已作了国王,嫔妃无数,不禁悲从中来,愤然作了妖魔夫人。数日后,嘎曲见一邋遢汉子伏地饮污水,不料竟是前夫山麓,两人相认,抱头痛哭,倾诉别后情意,奈何山麓为寻嘎曲家产散尽,嘎曲顿生不合之意,山麓万念俱灰,化作滚滚梭磨水向东而去。嘎曲悲愤填膺,变作激流朝丈夫走的方向冲去,潮头却为妖魔化为山阻挡,嘎曲愁肠百转,一步一回头,在草原上弯曲蛇行,月亮湾就是回望丈夫的地点,据说虔诚祈祷颇有灵验,能使夫妻和美,家庭幸福。
来到一望无际的龙日坝大草原,这里洋溢着扑面而来春的气息。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和许许多多难以叫出名字的美丽野花,争奇斗艳的绽放,展现了红原大草原的色彩。这季节的各种生灵,刚摆脱了大自然对生命最严酷的考验,充分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小鹿、小羊羔、小马驹在草原上欢快地跳跃,天鹅、鹤、小鸟在一望无际的大沼泽上翩翩起舞。

前面是拉姆瓦切塔林。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这里有纪念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经幡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图腾,它是在布、麻织品上书写经文,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经幡在藏区的插法各地也不尽相同,红原瓦切的经幡是围成-顶园帐篷似的,而瓦切经幡群面积之大也为藏区所少见。在经幡群旁边还有一片白塔和转经筒,有藏胞在此转塔、转经。
到了入口处,售票的藏民说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去。参团的时候并没有这项费用,所以导游征求公司意见,不进去只在外围观摩一下。其实我是想进去,靠近经幡佛塔真的感受围绕的感觉,但又要以团队意见为准。远远望见,瓦切塔林和瓦切大经幡林连在一起,而红教宁玛派,佛塔是“见解脱·菩提贤劫佛塔”,分为六层,共113座佛塔,象征佛门的六波罗蜜多法宝,一至五层建有14套如来八塔,第六层建有一座尊胜塔,景铜铸造,加铸黄金,塔身金箔贴附,供奉金身莲花生大师。入口处两边都大片的经幡林,一个一个高挑的经幡如巨大的伞盖,又如草原上的大帐,互相扶持互相拉扯着,象个没有生命却有魂灵在驻留在牵手的秘境。我们彷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然而又肃穆气氛浓烈的另类世界。
儿子催促我赶快上车,执拗的照了很多经幡和塔林的照片。多年的风雨冲刷,很多经幡已破烂不堪,有一种苍凉的美丽,我的心忽的有刺痛的感觉。人的皮囊不过数十载,可高尚的灵魂却能永世传颂。

日干乔大沼泽的范围包括色地、麦洼、瓦切三乡,东连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北去若尔盖唐克乡,九曲黄河第一湾。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干乔大沼泽海拔3300--3500米之间,土质为潜育沼泽土、泥炭沼泽土。以木里苔草和杂草类形成办分解的生草层海绵状沼泽类草场,排水困难,畜牧利用低。我们沿着日干乔湿地公园一路前行,满眼所见青青草原,花的海洋。牧民们赶着成群的牛羊群放牧,白色的帐篷四处可见,儿子挺羡慕住帐篷的孩子。一路想着那首《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确,草原广阔,太阳离我们很近。
就是这一片茫茫沼泽地,每一寸土地都还留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这块沼泽地曾经有一支英勇队伍在这里展开了与大自然博斗的悲壮史诗,那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片茫茫开阔、连接天际,沼泽、泥潭密布的沼泽地,天气变化无常,即使是仲夏季节,时而寒流滚滚,时而暴雨倾盆、狂风、冰雹、风绞雪随时可见。对于长期南北转战的红军,行装早已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程度,单薄的衣服破烂不堪,入夜寒流彻骨,只好三三两两挤在一起,互相取暖。更严重的是缺乏粮食,只得挖野菜,煮皮带,喝凉水,想尽一切办法充饥。茫茫草地如此残酷无情,不知夺去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

儿子想吃零食,我递给他一块士力架,他还嫌不好吃。于是,我就给他讲起这一带曾是红军路过的地方。这年纪的孩子无法体会特殊的历史环境,更加无法理解当时为何要采取这样的行军方式及策略。也许等他再长大些,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看了更多的书籍才会慢慢体会。
拉姆告诉我们,今夜住在她的家乡松潘古城。还夸下海口说到了松潘古城无论发生任何,找她比找警察管用,全车人都说豪气,牛。
松潘古城位于松潘县县政府所在地进安镇。松潘为川西北地区的门户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深得天朝重视。明洪武十二年平羌将军丁玉挥师占据松州后,两度上书朝廷请求设卫建城派兵驻扎,次年朝庭批准设“松州卫”,后将“潘州卫”,并入称“松潘卫”。保存至今的古城墙即为此时始筑。今天,在松潘的“窑沟”“窑坝”山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窖遗迹。明英宗正统年间,松潘发生民变。高踞西山之巅的变民,可观察到城中的布防情况。民变平定后,负责松潘兵备的御史冠琛,将西部城墙由山麓筑到山巅。嘉靖五年松潘总兵又增修外城一千余米,历时60年,才使松潘城制初具规模。松潘古城有门七道: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者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崇帧十六年关于减免苛赋的布告。松潘古城墙始建千明朝,当时所用的青砖长50厘米、厚12厘米,每块砖重达30公斤,所用的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因此城墙异常坚固。城墙高10米、宽30米、长6200米,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古城墙遗址。位于城东、城南、城北的三座城门顶部均呈半月形,门基大石上镂刻着各种别具匠心的浮雕,古色古香,至今保留着远古的韵味!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城,使得整个松潘古城顿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古意盎然的竹楼,欣赏远山近水,非常写意。松潘还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有两次(沙窝,毛儿盖)在松潘境内召开。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在松潘川主寺镇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园。今天,红军长征纪念主碑已高高耸立在川主寺镇元宝山顶,背靠雪山、森林,面向草地,主碑高41.3米,顶端的红军战士铜像14.8米,铜像一手握鲜花,一手拿枪,双臂高举成“V”字形,象征长征的伟大胜利。碑体用450块铜合金贴面,呈三角形,象征着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无坚不摧的雄奇胜利。碑座由汉白玉环线贴面,碑座周围铺垫绿色草坪,寓意为“雪山草地树丰碑”。

晚上6点多我们就到了松潘古城,下榻松州大酒店。吃过晚饭,拉姆说我们运气好,古城这几天正好开灯会,可以去瞧瞧。进了城门,房屋、城墙大都经过修缮,只留下一小段城墙还是原始的。古城内原住民挺多,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城内餐厅几乎都是清真的,在里面吃牦牛肉、青稞饼,喝酥油茶,品青稞酒是非常男子汉的体验。登城墙是唯一需要门票的,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座小城的景色,很漂亮。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古城商业化严重,不太令人愉快。灯会的拱形门上有“大美松州”“松潘印象”“茶马情”等80组原创花灯点亮高原古城,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缤纷的视觉盛宴。我在古城买了唯一一件纪念品,主要是觉得图案好看,恰好可以和明日的薰衣草很搭。吃了冰淇淋也,牦牛肉干也尝了,灯会也看了。让我遗憾的是相机在充电,手机无法拍摄顶上的川主寺那缥缈朦胧的仙气。
夜里9点过,因吃了不少吃东西,遂决定缓慢散步回酒店。途中又遇见同团的几个带孩子的一家人。这酒店外部设施看起来还行,可是到了夜里竟然停电停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