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清白相承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亦为五代时最忧郁最悲伤最出色的词人。有资料说他是江苏徐州人,亦有文章说他是浙江湖州人。依照史料记载,我还是倾向李煜是江苏徐州人。就治国谋略而言,李煜绝不是一个称职的君主,他荒淫怯懦、丧身亡国、软弱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国愁、家愁、离愁乃至万般愁绪都向这位诗人君主扑面而来,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的李煜只能以词作来抒发心中的郁闷之情,字字血泪的词作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让我们不由的为这位诗人君主掬一把同情之泪。
词是好词,君是昏君。而李煜所想、所思并不是反省亡国的原由,而悲哀的是:他惆怅留恋过往糜烂的纸醉金迷和荣华富贵。真糊涂至极!俗语道:无国那有家?国破家亡。古如是,今何尝不是?
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本是一句以水喻愁,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相联系,抒发自己的无限哀伤情怀的句子,但哀伤却掩盖不住大气。可偏偏是这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思,与今人的哀愁产生了不一样的共鸣。
如果说,李煜的愁只是自问自答,而今人的愁,却是存在于坊间的一种普遍的呼吁声音。这种呼吁犹如一座活火山,不知何时会喷薄而出。
我试着按坊间的呼吁声续接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问君能有几多愁,退休工资双轨几时休?‘退休双轨制’是个官对民的‘制度性歧视’,必须废除,但为什么就废除不了呢?
二、问君能有几多愁,贫富差距缩小等白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应有之义。
三、问君能有几多愁,精神道德堕落怎相救?如果说八十年代中国人还有一点道德底线,那么现在人们担忧的是:搀扶摔倒的老人如何不被对方所敲诈。
四、问君能有几多愁,苍蝇老虎几时可断头?贪官污吏是共和国的蛀虫,只有在肉体上将其消灭,才能保证共和国的大厦不会被蛀虫伤害。
五、问君能有几多愁,医疗教育住房都是愁。医疗的金钱化、教育的产业化、住房的商品化,无论你沾上了哪样,你就成了帮困的对象。
实际上还可以续出很多下句,几乎都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不和谐的声音,而又亟需通过改革和一些列的行政辅助手段加以规范、引导、调整、取缔、创新。然后,才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才会有经济高潮的到来,才能全面建成一个小康社会,从而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到了那天,再续接问君能有几多愁,我一定会说:恰是前朝旧事逐水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