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渐浓品红楼
文/李 鑫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再一次敲开了鸡年吉祥的大门,春节已随着金鸡的悄然而至拉开了帷幕,这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骨子里最在意的传统节日。而近年来春节民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承,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新接福。那么具有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特征的《红楼梦》又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一种春节文化内涵呢?不妨让我们将镜头锁定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的情节:王夫人和凤姐忙年了,接着就是贾珍看着丫头、仆妇、小厮、抬供桌、擦供器、换桃符、打扫房屋、准备祖宗的遗真影像,过年的一切准备就绪。
在中国过年的庆祝活动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过春节却只有一百年,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开始使用公历,之后公历与农历并用,春节就开始成为国人与华侨认可的极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实呀年味从腊月初八就开始欲渐浓了,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进入冬季开始农闲,人们要选择一定的时间安排一定的庆祝活动,准备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食材。

喝腊八粥的习俗传说来源于佛教,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的永平七年,“白马驮经”与中国的习俗相融合。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纪念佛陀,因为佛陀成道据说是十二月初八,是在菩提树下正道。他在正道的六年间,每天一麻一米,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吃得极少,因而民间或庙宇都煮腊八粥来纪念佛祖。说来有趣,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净饭王,是当时古印度迦毗罗卫的国王,大概是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净饭王还有三个兄弟,名字里都带一个“饭”字,而国民最喜欢吃粥,所以用腊八粥来祭典佛祖,在《红楼梦》中是否也有如此的巧合呢?
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来为她解闷,怕她睡出病来,就忍着笑顺口谄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黛玉也没在意,自然是当笑话听着。故事就这样继续编下去:“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为妙。听小耗回报:米豆成仓,果品只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等到只剩下一种香芋时,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愿请令,但是却没有服众的理由,小耗就施展法术,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说变错了,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此时黛玉才恍然大悟,不依不饶的。如果说试才题对额体现宝玉的才气,能编出如此的笑话来可不是一般的功力。

当腊八粥的香味飘到腊月十八的时候,就真的拉开了猴年春节的盖头了,贴对联、放炮竹、压岁钱、吃年夜饭、守岁等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果说贾府的春节彰显的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奢靡的贵族生活,可以搭戏台,品人间美味,赏世间好戏,这样的喜庆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锦衣、玉食、彩灯、戏台交相辉映,仿佛仙境一般。可这样的鼎盛繁华又在红楼中出现几次呢?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我们透过鸿篇巨著看到的是作者为自己筑了一个那么美好、圆满的梦,可是梦醒之时又是何等的凄凉,不过我们还是要感谢这部蕴涵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一部包罗万象,囊括丰富多彩的世俗人情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当我们走出红楼的美妙梦境,体验时下中国人用自己的独特生活方式来迎春纳福。千百年来我们还是在延续着老祖宗的风俗习惯,吃腊八粥、祭祖、办年货、打扫房间、贴对联、挂彩灯等等。可是我们的过得越来越绿色环保,因为人们越发地懂得去养生,其实最浓的年味是在除夕之夜的年夜饭象征着团圆,更不容错过的是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文化大餐——除夕之夜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纷呈,会一直陪伴我们听到新年的钟声。在这祥和的钟声里,我们每一人都会有自己的祝福与祈祷,让我们走进红楼品年味,而走出红楼共筑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美丽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李 鑫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红楼人物》800字系列散文赢得众誉。多有散文、诗词、楹联、研红论文类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冰心文化传媒》—上海头条网络平台及《北方时报》《绥化日报》《神泉文化》《新风集》《明水红学》等县级以上书报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