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最优美的散文》
文/刘德庆
摆在我面前的《最优美的散文》一书,选录了10位当代中青年优秀散文作家。
阿贝尔认为写作差不多是他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他的文字以淡定的叙述、惊人的真诚、超长的直觉和深刻、奇妙的思想,在继承文学的古典定义同时,也实践了文学的现代意义。伤痕累累的永恒的大自然,现实的与理想的人性,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抗争与创造,以及对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是他写作的全部。
杨献平是散文原生态写作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概括者。大西北是他的世界,透过他的文字,韧性品质在内心深处有分明的感受。正是这种人物之间的精神契合,显示了特有的审美趣味,也使的他的散文超越了一般的叙事特点,探寻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艺术。
习习的散文有思索、有深度的疼痛和欢喜,有机敏的文采和不受束缚的张力。她的文字有西北草原的的豪气,也有江南水乡般的细致,她的叙说冷静而又柔和,描写事物准确而又细腻。
江少宾笔下的乡村,辛勤,慵懒,优美,偏僻,还有一种从心里展开的深切的痛楚。在他的笔下,展示了时代变迁中的芸芸众生及深度情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切感悟。那些真实的独特细节给读者以惊诧,潜藏的美妙又耐人寻味。
范晓波重视对散文文体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坚守传统散文中宝贵的精神内涵。他对色彩和旋律敏感,语言有质感,有自己新鲜的表达方式。他忠实的抒写了自己的青春史和心灵史。
在陈洪金的理解中,乡村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当村庄出现的时候,村庄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特质。无疑,乡村在他的笔下涌动出的是对土地的依赖,甚至是对神灵无所保留的崇敬。
张利文的思虑和专注,他的用心和投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涉及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文字,还有那些涉及村庄、城市、河流、道路、空气、水土的语句,无不呈现出一种宏大的气象。
在吴佳俊的乡村散文里,他抽去了许多身边事件,以它们为立足点,由此进入乡村内部。他以熟练的文字功底和深沉的悲悯情怀,触摸了乡村的痛。
朱朝敏的散文是细微的,也是恢宏的,是自由的,更是有气韵的。她在个人回溯性的认知过程中,诉求生活,掘开人性隐秘的创伤。同时,她的散文也深刻的关注到了命运,生死和终极问题,还有对自身疾病的回望和发现。
周伟的散文朴素而干净,淡雅而灵动,亲切而又明净,在传承和解读民俗风情中,表达了他对家园故土的认知和虔诚的感情。读他的散文有深情,不矫饰;有力道,不粗鄙;有质地,不拖泥带水。你能感觉到月光笼罩的清凉和舒畅,山间清泉流露出来的曼妙与灵动,一片宁静,一种温润,绵远悠长。
更难能可贵的是,读着他们的散文,我的思路也活跃起来,灵光闪闪,在我的文档中又多出了几篇新作,那就是碰撞出的《住院》《窗外》《北沙河》《南洼》《石磙》等系列拙文。
202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