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十九)
作者/吕兴福

下面,佛又从微观说到到宏观,从微尘现象论到三千大千世界。好象与前文重复。但从所论的主题看,并不重复。
这里从微尘是世界的因,世界是微尘的果来说明:如果说真正有一个世界存在的话,那么它就是一合相,众微尘的一合相,然而每一个微尘又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同样是一合相,如此大至无限大,小至无限小,大至无边畔,小至无核心,或世界、或微尘,总是一合相。
而我们的心性,真如自性,绝对的空性,这清净自性正叫如来,前面从如来延伸自性,这里从自性延伸到如来,是对等式。
一合相很微妙,一合相我们解释了一大堆,终久还是一个假立的名相,是方便说。但凡夫之人总是贪著其事。看到一辆汽车,就执著这个汽车,忘记了它不过是各种零部件的组装品而已,假合而成,汽车者,非汽车,假名汽车而已,一合相而已。
看见一个人或是动物,亦复如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已,也是一合相。
不学佛的人著相,不为怪,众生就是著相的,如果谁天生不著相,反倒不正常了。
可我们学佛的人,有时候著起相来,让人哭笑不得,有居士早晚记得给佛上一柱香,本来很好的事情,可偏在相上做文章,不知从那里看来的,上香也有了名堂,有了口舌香、盗贼香、催命香、疾病香等等。
我们尚且不知道这些名堂来自于三藏十二部那一部经典,是不是佛说的?我不敢妄加评论。如果经上没有,佛没说,我们著什么相?香制作的粗细不同,原料成份不均,燃烧速度不等,很自然的事,我们偏要著相,这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吗?
还有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我们中间有些人,一学佛,一下子变样了,一身佛气,故弄玄虚,搞得神神秘秘,原本清净庄严,指导众生离苦得乐的真理,在他那里变成了神神道道的东西,这就给外道和不学佛者诽谤正法提供了可钻之空、可乘之机,比如十七年前所谓的“非典菩萨”和前不久看到所谓的“冠状菩萨”,不知是怎么想出来的,无端引来一大片指责声,你看这著相坏的事大不大?
还有人著禅坐相,有人著闭关相,有人著念诵相如此等等。当知念佛不在嘴,修禅不在腿,而在修心,在回光返照,在明心见性。饱学之士,闭关之后,弃去外界干扰,一心观照,必有所成所得所悟。而学佛只有数日,又不修学经典,不知义理,却去闭关,结果一定是一无所得,大不了修出几根白发而已。
下面的经文就更微妙了。佛讲到快要结束时,破完相又开始破除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见相。
佛说:原本就没有这么多的见,方便说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果要发菩提心,对于一切法,应该有这样的知见,这样去信受理解,不生诸法之相。
意思在于:不先入为主地建立观念,再落入观念而不能自拔!如果一个人知见立见,此见必是无明,如知见无见,不执著,此见才是正见。
再加一句:正见也是假说,也是名相,也不能执著。
我们学习《金刚经》,不但要受持读诵,还要为人演说。
“云何为人演说”。怎么为人演说呢?
一是不取于相,既不执著一个说法的人,也不执著一个听法的人,不执著任何的名相,要明白为了表达意思而安立的一切名相都是方便说。
二是如如不动。什么如如不动?自性如如不动。为人演说,要演说空性般若,演说第一义谛,演说我们本自具足的、亘古不变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来无去、无形无相、恒不动摇的自性德相。
讲法的人其心性无增无减,听经的人其心性也无增无减。
对外不取于相,对内如如不动,这是对如何为人演说的回答。
强调不动空性非常重要。云何为人演说?离开了空性般若、离开了第一义谛的讲经说法,充其量是劝善而已。
真正的善知识、大善知识,讲经说法,从来不离根本,即便是随即的方便劝善,也是站在不动空性的角度上而言左右,随缘不动,不动随缘,即相离相,离相即相,始终圆融无碍地遵循着不二法门的究竟义理。
当然,不是说劝善不好,只是说离开了第一义谛的劝善不究竟而已。
对于云何为人演说的回答有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呢?
《金刚经》的精要,画龙点睛之笔,永恒的真理,诸法实相,般若智慧的结晶,殊妙无比的四句偈就此产生了: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我们要牢记住这四句偈,每天念诵,受持奉行,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清凉,并且为人演说,让一切有缘众生的身心得以清凉。(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