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不写半句空
文/卓尔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座右铭。第一句意思是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十年二十年寒窗苦读,青灯黄卷,孜孜以求,焚膏继晷,就是恒心的坚持,韧劲的钻研,这是学习吸收的过程。第二句是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说不着边际的空话,没有依据的假话,没有情感的虚话,没有思想的废话——这“四话”是我的理解和概括。

怎么就避免要不得的这“四话”,要“四看”:
一看有没有你的情感,真情实感。有些高中生特别喜欢铺叙李白、苏轼、李清照,文采绚烂,洋洋洒洒,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但那是他们的人生,是你的吗?那是学文学史的人都知道的,不必卖弄。我们需要看见他们对你情感的影响,对你内心的冲击。李白仙人下凡的天才,郁郁不得志时侯怎么主宰自己的人生?苏轼乌台诗案后怎么从谷底反弹?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三重打击下,家国情怀丢失没有?九万里风鹏正举,南宋几个男人有这种英雄气魄?

二看思想。思想就是人,人类在自然宇宙中怎么活着,怎么处理二者关系;在社会中怎么活着,怎么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怎么在世界上生存,发展。所有这些思考和探索,就是人类思想,思和想。你是按着儒家积极入世,还是按着道家无为而治?是遵循尼采超人哲学活着,以蓬勃的生命意识主宰人生,还是信奉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哲学,放浪形骸,旁如无人,不知廉耻,自以为乐,像狗一样的生活?语言文字就是思想的武器,思想的传声筒。

三看有没有表现人的精神。毛主席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根本原因是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国人丧失了“民魂”,丧失民族精神。犹太民族无家无国,流浪天涯,二战被希特勒屠杀大半,但是犹太精神不倒,民族不灭!《致敬英雄》也好,《踏着英雄的足迹》也好,老师就是看看你们对“英雄精神”理解多少,感悟多少,写出来多少?有些同学列举一大堆人物,把业绩写得生动形象,唯独不挖掘人物的精神,显然还停留在表面文章。人物没有打动你的灵魂深处,没有走到你心里。两张皮,你是你,人物是人物,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精神的交集,文章肤浅化,形式化。

四看品质,就是人心,人性的东西,真善美的东西,内在修养的东西,道德修炼的东西。我们批评《方方日记》,因为她道听途说,夸大了苦难,她说“殡葬场满是死者丢弃的手机”,是否属实?人家得病的护士还在抢救,就把人家写死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吗?你标榜自己真善美不行,冲击我们视觉的文字,可怕,瘆人啊。写出人物品质,不管美丑,真实的才感人,《巴黎圣母院》法庭上陪审阿丝美拉达的恰恰是作恶多端的无耻的副教主,《复活》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年轻的玛丝洛娃,多年后当他作为法官审判自己情人时,良心发现,人性“复活”。《论语》不过12万字,但是都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教所有的人,贩夫走卒,达官贵人,国王君主,怎么做人,怎么成为一个“君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几千字,只言片语,却是无可替代的好文章,经典之经典。

衡量文章内容的标准,是否做到“文章不写半句空”,只需要从情感、思想、精神、品质这四点,从它的温度,深度,高度,厚度等去考察,就可以了。
卓尔 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