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生动再现抗战风云
——长篇小说《潍安武工队》序
陈文东
今年四月中旬的一天,作家陈建平到创联部来,说是拟与作家韩济生共同创作一部以安丘武装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潍安武工队》,需要去安丘市查阅官庄地区30余个村庄的村志,想让我们给安丘市有关方面开一个介绍信,请他们提供方便。没想到半年之后,他们俩再次登门,带给我一部30多万字的书稿。
陈建平说安丘是他的故乡,是他父亲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小说主人公陈树的原型之一就是他的父亲。应该是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真情,促使他在年过花甲之后重回故土,追寻父辈战斗的足迹吧?
抗战胜利70多年来,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难以计数。特别是广大山东作家,秉承这块红色土地的深厚浸润,创作了大量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学征文,仅长篇小说就收到近百部,涌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在7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回望那段历史,并且用文学的形式书写出来,难度很大,最根本的是真实,最重要的是创新。作者既要努力揭开岁月的灰尘对历史的遮蔽,逼近历史的真相,还原真实的历史,又要在题材的选择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所创新,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潍安武工队》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
安丘历史悠久,可溯至春秋莒国,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正式置县。这个地方挺有意思,山地、平原、丘陵各占三分之一。抗战期间,共产党、国民党、土匪、日伪军各派军事势力共存,各自发展自己的力量。《潍安武工队》以陈树带领潍安武工队穿梭于安丘各派军事势力之间、不断发展壮大的传奇经历为主线,讲述了1938年到1946年间,发生在安丘地区的抗战故事,真实地展示了各派军事势力或正面斗争,或相互利用、或勾心斗角的生存态势,是其亮点之一。
陈树是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而被迫离家“出逃”,参加了八路军。他的六个小伙伴也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实在舍不得自己的精神领袖,少了他就少了许多的乐趣,而跟了这个“孩子王”集体出逃。起初,他们并没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抗日自觉性,但是战争的环境、斗争的历练,促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熟。陈树等众多人物扎根泥土,真实可信,是小说的亮点之二。
革命队伍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革命队伍中也并非铁板一块,刚刚拿起枪的农民,山头林立,各有宗派,再加上极左思潮的影响,造成了革命队伍内部出现了极不正常的情况。季方华被害,张鸿礼被冤枉枪杀,跟随张鸿礼的朱文淑一些人受到株连,大部分被遣返,就连陈树的队伍也差点遭到厄运。对这些忌讳莫深的历史伤疤,书中没有回避,而是大胆地展现,但是又不做任何评判,相信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党同伐异,互相猜忌,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是最不应该教的学费。这是小说的亮点之三。
栗文礼是安丘地区国民党抗战的“领军”人物,不能说不抗战,但杀起共产党来也毫不手软,只是城顶山之战中,贪生怕死,投降了日本人。章步云是个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的土匪。他们却和陈树结合在一起,成了亦敌亦友的特殊关系。通过这三个人物之间关系的描写,既反映了抗战形势的复杂性,又反映了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这是此书的亮点之四。
再就是白玫瑰这个人,既是个坚决的抗日派,又是个军统特务,对共产党怀有刻骨仇恨。一会儿帮着陈树,一会儿攻击陈树,一会儿是国民党,一会儿是八路军干部,就和陈树的队伍一样,八路军、国民党、二鬼子全都干过,但是二人的思想和信仰始终没有变,只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变换着不同的衣服。层层剥笋,白玫瑰最后才露出庐山真面目,给本书增添了一种悬疑成分。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五。
小说叙述生动,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可以说是本书的亮点之六。当然,如果故事线索能够再紧凑一些,出场人物再精减一些,可能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如果能够对安丘的风土人情有更多描述,小说的内容会更丰厚一些。
日本侵华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潍安武工队》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于抗日战争的文学书写,用文学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再次提示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是为序。祝愿两位作家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陈文东,山东省作协副主席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