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霸气侧漏的猪
咱们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是非常棒的,这个说法在上一篇文章中有重点分享过我个人的看法。
我个人看了许多文章,听了许多演讲,上了许多写作课,但我的写作水平一直没有稳步地提升。直到我重新温习了一遍小学语文,这样的情况才逐步地改善。
至于为什么上学的时候我没有学好,主要有两个原因:
1、我自己没有领会到。
2、更大的原因是老师不太好。
最近反复提到“九年义务教育”,是为了说明这期间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需要我们长大了再次复习。
为什么要复习?
因为小时候领悟不到,再加上老师也不怎么好,但知识又是这么有用。
现在长大了,有了一点生活阅历,一定要试试能不能读得懂,能不能领悟。
在整个温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补习写作知识,我还重点温习了“先秦八部”(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周易、墨子、孟子与荀子),另外还参考着杨照的音频进行学习。
譬如这次重新学习论语,让我对孔子有了重新的感知。
1、孔子是一个双标的人
在《论语·颜渊篇》当中,一开头的三章全部都是讲仁的,但是孔子的回答每次都不一样。
他针对颜渊的答案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他给颜渊的答案。
他针对冉雍的答案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他针对弟子司马牛的答案是‘仁者,其言也讱。’意思就是指说话迟钝,不锐利,更不会伤人的人就是仁。
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司马牛这个弟子的最大缺点就是忍不住抢话,所以孔子对他的要求和其他学生不同。
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对颜渊标准最高,对冉雍其次,司马南最低。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非标准化,也可以理解成双标。
2、孔子强调执行力与毅力
例如,孔子的学生冉求抱怨道“我不是听不进去老师你讲的道理,实在是能力不够,我实践不了,我做不到啊。”
孔子对他回答说,“真正能力不够的人,他是走到一半,因为能力不够,他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只好放弃停下来。但你别骗我,你不是。你现在还没走,就已经设定了自己只能走到那里,然后就不走了。”这句话我想你在职场上或者生活上经常听到。
没错,孔老师也经常说!
如何分析这句话呢?
冉有对老师说的是,用内在能力不足来辩护自己不够好的外在表现。
但老师回应他的,是以内在的感受和动机作为标准来批判它。
也就是说真正在意的不是你表现到底有多好,而是你内在有多强烈的动机,你是否想做的更好。
在没有去试的情况底下就先说能力不足,这种能力不足的说法在孔子看来是懒惰借口。
这样的说法是从动机去评论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的的确确的唯心主义。
不过唯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现实世界的,因为动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可以印证我们上面所讲的观点。
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两个人开始堆山
一个人只剩下一筐就要完成了,但他停止了。一个人刚开始要堆山,并且刚刚堆了一筐土。
孔子表示后一个人要比前一个人厉害得多。为什么呢?
从客观的事实上面来看,前面的土已经堆得很高很高了,当然比后面才堆一筐土的高得多。
但是你如果从主观的意志跟意愿来看,前面的堆得再高没有用,因为他停了,他不做了。尽管只剩下一筐土,这座山也必定就不会完成。
相对的,后面的那个人明明就只堆了第一筐土,但是他有着前进努力的这种意志跟意愿。
事情成或不成,有它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但要不要做,跟这些客观条件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纯粹取决于你的主观意志。
所以孔子才说“止,吾止也,进,吾往也。”要止还是要进,要做还是要停,都是你自己决定的。这不是客观形势能阻止你的。
3、真感情与仁
通过孔子和弟子们的聊天谈话,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非常重感情。
我们都知道古代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但他的学生就发问进行了反驳,表示为什么不能只守孝一年。
三年时间太长,这样会耽误工作和经济生产。
孔子则对学生说,如果你觉得一年就可以,那就一年吧。对父母没有真感情,心不在焉、敷衍的守孝,不如就不要守了。
现代总有一种假感情充斥在周围,没有真感情,不真挚,也是让我感到最无趣的一点之一。
也许真正的感情是对伴侣的爱,也许是对工作的兴趣,或者是对朋友的情谊,总之是真正的状态。
我喜欢和有真感情的人交朋友,会让我很安心。
在他们面前,我知道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做不了。
同时对不守孝的行为孔子也表示,这样的学生是白眼狼,不懂感恩,也就是不仁。
因为孩子出生至少三年要完全依赖父母,靠着父母的包裹与养育才能真正变成一个人,而父母去世后你居然如此功利,不重感情。
那到底应该如何呢?论语我没发现给出什么办法。工作与生活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平衡的事情。

🇨🇳💝小编:雷神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