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绵延不绝;古人六书造字,其中蕴含了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规律的朴素的、深刻的认识。而佛学禅宗从本质上讲也是有关人生的哲学。《一字禅:从一个字看娑婆世界》精选49个汉字,每个汉字由字形、字义展开禅意想象,谈古论今,妙解人生,使得汉字与禅学两者在书中得以交融贯通,由字见禅、由禅识字,开启一段智慧之旅。
思
作者:一苇
诵读:雅萱
思,
脑运于心,
幻化缤纷的精神世界。
思,是什么?两个构件,一个心和一个田,一望可知,是指人的心田。我们不禁又要为古人鼓掌。且慢!这个“思”是演化定型了的“思”,定型了“思”的古人不能算很古。
最初的思是什么呢?原来是一个囟和一个心,《说文》段注说:这个“思”,“从心从囟”。
囟是什么?古人也懂解剖学,囟就是人头骨上的缝隙。从婴儿出生,到发育成熟,人脑门顶的缝隙有一个不断长合的过程。或许是由于人的大脑也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大,所以在发育过程中头骨不能过早闭合,从而给大脑的发育留足空间。古人就拿这个“囟”字代表大脑。
因为和心理活动有关系的汉字多以心(包括竖心)为偏旁,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古人由于缺乏医学常识,误以为人的思考是由心脏完成的。这是一个误解,从思字的架构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古人早知道思维和大脑有关。
然而,一个心和一个代表大脑的囟构成思字,显然有些重复,看来不如心田的构思更得体。汉字在演变中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逐渐符号化,离所表达的原意越来越远;一个是由于认知度的提高,通过修正,更接近于所表达的原意。看来“思”就是这样。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就此结论呢?
且慢!好像有些问题。

问题就在于我们误解了古人的“心”字,古人的心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大脑,古人的心是指本心自性,是自我中反映客观、原发于本性的那个层面的意识,是比思维更深层的灵魂面的东西,无以名,而名之为心,取其内在和核心之意。“心如明镜台”的心说的就是这个心。
回过头来看,从心从囟的思,其意是大脑运作于心。
如此,再对比一下两个思,则可以看出古人的大智慧。心田之思,是平面的,静态的;而心囟之思则是立体构架的,是动态的。至此,孰优孰劣可以立判。
古人果不我欺也。
结语:思,脑运于心,幻化缤纷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一苇,六十年代生人,博士毕业后任职于国内某名牌学府,作家协会会员。
——朗读者简介——
雅萱,平台主播,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