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层书(组诗)
文/杨 骥
1、轶闻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小李庄周围,方圆十里
所有的树皮都被村民抢吃光了
甚至有的幼树尚未长出新叶
就被硬生生地剥皮
只得过早地枯萎了
土地庙前,满是磕头祷告的人
身体枯瘪,跪下去,有的就再也没能
站起来
惟有村庄后边的龟山
吃喝无虞,肚皮滚圆
隔三差五地就会咽下几个村民

2、红领巾
孩子在村东头的野塘里
游水嬉闹,不幸溺亡
整整一个村子都陷入了
一片死寂
修筑新坟时
族里的老人说: 孩子太小
一个人去那个地方
会很害怕
姓名暂且描红的吧
工匠师傅把孩子留在这个世上的
最后几个汉字
自上而下,雕刻得工工整整
间距适中
像小小的火把
又或似孩子生前戴惯了的
红领巾
3、一个盲人的梦想
盲文上的水流声很清晰
是那种江南的橹,轻摇出来的
闲下来的时候,她会靠坐窗前
抚摸一个个凹凸的汉字,或是一篇篇文章
她喜欢文章中有抒情的部分
那里面有她不认识的风景、山水、花卉
以及久违的温暖
只是偶尔摸到“光明”二字时
她的手才会突然停顿下来
久久不愿松开
小小的按摩室终于安静下来
她知道,属于自己的另一种黑暗
已越来越近

4、陶小墨的左手
陶小墨没有左手
左手在它7岁那年不幸惨遭电击
被齐根截去了
只剩下空荡荡的衣袖
陶小墨是我的同学
每天升旗时,鲜艳的红旗
在旗杆顶端飞扬
他的小小的袖口也跟着
晃动
小学毕业后,我再也没有
见过陶小墨
后来听说他在一家街办的小厂做工
日子过得很艰苦
我曾几次去找过他
那里的门卫肯定的说
这里没有这个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
陶小墨的五官模样
我已记不大清楚了
惟有他那干瘪的卡其布的衣袖
一直在我的眼前
慢镜头般地晃动着
5、李刘氏
这个乡下女人活得那么久
那么安静
七岁时,就去了别人的家
做了童养媳
后来随时间一道
从少女、姑娘、少妇
最后变为这个家庭里很多人的祖母
她目不识丁,面容黝黑
下田、养猪、浆洗、烧煮
拉扯一群儿女
仿若一出生就得面临
或习惯苦难
甲午年某个平静的冬天
她终于走了
像来时一样,依旧贫穷得一无所有
甚至连姓氏也是别人的
龟山西北的一面坡地上
不高的墓碑上
只有三个简单的汉字:李刘氏
像告示路过的人
一个女人曾在这个世上
停留过

6、画故乡
她用一小截树枝,在地上
画故乡:
土坯房、篱笆墙、水井、农具
炊烟下居住的亲人
后院中两棵还未挂果的柿子树
门前,有一条通往山外的河流
她从不敢涉足,她隐隐知道
异乡的路都很颠簸,难走
她是一个被拐的人。命运也被迫转向
年复一年,只能用模糊的记忆
对抗孤独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与出处
在人间一隅,苟且偷生
故乡的方向,永远只停留在
一尺开外的地上
她神情专注。低着头
一撇一捺地画着,委屈的泪水
也跟着一滴一滴地
流了下来
作者简介:
杨骥,当代诗人。60年代生人,1982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迄今止已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歌作品逾千首(篇),曾获李白诗歌奖等其它诗歌奖百余次,诗歌作品入选近二百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杨骥诗选》、《尘世帖》、《意林居》三部。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南京。诗观:一个纯粹的诗人应将诗歌奉为圭臬与宗教。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总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著名策划家)
顾 问:
荒村(大平原诗刊、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
王笔正(书法家,诗人)
阿俊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吴北平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吴北平
现代诗歌主编:刘艳芹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英汉互译主编:蒋怀文
英语主播编辑:蒋怀文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