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数学“行程问题”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调查分析》 楚庄小学侯方红
数学问题是数学领域的主题之一,“行程问题”又是小学阶段教学主要任务之一。面对学生对于“行程问题”难分析、难理解的情况。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三~五年级的学生现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调查对象
三~五年级120多位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 40千米,5小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城相距56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80千米,回来时用了6小时,这辆汽车往返共用了多少时间?.
3,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4,、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驶71千米,从秦皇岛到邯郸用12小时,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驶95千米,提速后从秦皇岛开往邯郸大约需要几小时?
5,大车行3小时走216千米,小车行4小时走312千米,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问哪部车先到达?
6,一辆卡车每分钟行驶850米,轿车每分钟行驶的米数比卡车的3倍还多50米。轿车每分钟行驶多少米?
(三)调查方式
问卷测试调查法
(四)调查时间
2019年4月~9月
(五)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20%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能够利用知识点和数量关系对变化的行程问题进行正确解决。40%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提示下进行行程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解答。30%的学生只能利用数量关系进行简单行程问题的仿答,不知道如何分析和理解此类题目。10%的学生对此类题目一窍不通。
(六)调查情况分析:(1)学生普遍读题能力弱。阅读不只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的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读题,才能理解问题是涉及哪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重点句。才能准确的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学生绘图能力弱。柯尔莫格罗夫说:“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可能地把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他的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尽可能的去画图分析和理解,做到“意”和“形”的结合,可以从图中直观找出问题各部分之间的链接点。(3)学生对公式、概念、定义、性质、规律等的理解能力低。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遇到问题不知所措、无从下手。(4)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检查能力。学生做完题不知道如何才能检查出自己分析和理解的对错,因此提高学生自我检查能力迫在眉睫。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要求我们解决问题后要善于去思考,从中找出长处去学习,找出短处去改正。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拓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七)解决办法: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基本训练,有助于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叙指的是从各种不同的认知角度,依据数量关系去叙述同一试题的教学法。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字题"与"应用题"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数学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指理解和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如何通过数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分析和理解,对数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分析和理解,是数学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有效的数学课堂实践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形式表达问题、多策略思考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创新学生实践方面,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抓手,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个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行程问题”的解答是对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从一开始的读题、对文字的理解、到后面的画图分析、题后检查等种种步骤对学习基本能力落后的儿童而言都会造成困扰,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画图方法,沟通数学教材中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的记忆、理解是提高解决“行程问题”能力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