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善待废太子一家,为何却不赦免囚禁十四年的大哥?
作者/任微言卿
(历史领域创作者)
康熙末年,皇储空悬,诸子逐鹿,最后为雍正所得。然而他接手的却是一个吏治废弛、朋党横行的政局。雍正帝善待废太子也好,继续囚禁大阿哥也好,既有其个人情感倾向,又与朝廷政局密切相关。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围绕着维护其君主专政的统治这一根本出发点,是大题目下的小文章。回答这一问题,要结合当时的政局来阐述。

康熙末年的储君纷争
康熙末年,皇太子胤礽两次被废,众子纷纷各显神通,史称“九王夺嫡”。
八阿哥胤禩积极奔走,康熙识破八阿哥一伙数次图谋,予以斥责。尽管八阿哥在朝中的威信依然很高,但是他离太子的宝座却是越来越远,应该说是失去了被立为储君的可能。
四阿哥颇有心计,不露声色,对太子被废表示了一定的同情,诚孝父皇、友爱兄弟,不结党,潜心栽培门人亲信,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和好感。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和皇位之争最终以胤禛的胜利而告终。

大阿哥触犯禁忌咎由自取
大阿哥胤禔是康熙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继位无望。八阿哥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因此与八阿哥结成一党。
大阿哥遭到囚禁是因为其向康熙提议,有奇人术士张明德曾为胤禩相面,言必大贵。妄言术士,此乃一忌;太子被废后,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不友善兄弟,此乃二忌;大阿哥秘密在太子宫中摆放符咒,以魇术诅咒胤礽,此乃三忌。这三忌,均属不仁不义不伦之举,大阿哥人品伎俩十分低下。
清朝以儒家“礼、孝、信”治国,如此不仁不义不伦,正好被雍正作以反面典型,彰显其仁爱有义之形象,并显示他是康熙决策的继承者。

囚禁大阿哥是为确立统治秩序
雍正登上皇位后,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兄弟关系,君臣之分无疑会超越长幼之分。
八阿哥虽然没能继承大统,但是其势力并未因此而有所削弱,马齐、伶国维、揆叙、阿灵阿、王鸿绪等党羽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台下,依然在朝中较有影响,并伺机蠢蠢欲动,雍正新君的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雍正对大阿哥继续禁足,尽管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个人恩怨,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明确“天尊地卑”、“君臣有序”,表明即使是亲兄弟,一旦威胁到皇权,也绝不会手软,大阿哥必须继续圈禁,以防止他们合力发难,这也是雍正敲山震虎,威慑八阿哥一党的政治需要。

整治朋党政治集团需要牺牲品
雍正继位后,朝廷上政敌林立,大臣对雍止颇怀戒备之心,不少人囿其势而不感其德,惧其威而鄙其行,对雍止的统治并不心悦诚服,形成了以八阿哥为首的宗室朋党集团。宗室朋党集团的形成,加剧了康熙末年以来吏治松弛、贪污盛行、财政紊乱的局面。
雍正是个有个人政治抱负的皇帝,对朋党集团尾大不掉之势、制约君权之实早已心怀不满。
释放大阿哥并不会被八爷党所感恩,反会被视为软弱之举,只会增加八阿哥一党的实力和权位幻想。在雍正内心中已准备铲除宗室朋党集团的情况下,大阿哥也必须被囚禁,以防止八阿哥的其他追随者不亦步亦趋,心存侥幸。

优待废太子以彰显其宽厚仁义
雍正主张务实严猛、振作有为,办事脚踏实地、雷厉风行,这是其长处。但是在其政敌看来,则是阴鸷刻薄、不苟言笑、冷酷无情,是一位薄恩寡君。
胤礽立为太子期间,雍正长期被视为太子麾下一员干将,二人之间既往有过“君臣之恩”。
当时雍正正在推进新政,既要对臣下示之以威,又要示之以仁,厚待废太子既可以表明其内心宽厚仁慈、顾念亲情的一面,又捎带改善了“故君”的饮食起居条件,避免舆论对自己全然不利,公私兼备,立了牌坊又留了私货。
并且废太子胤礽性情宽厚,经历两次被废,朝中也无私人党羽。优待废太子,对雍正君位没有任何不利影响,反而是大大的加分项。

雍正登基后,废太子胤礽确实得到优待,雍正继位次日就封胤礽之子弘晳为郡王,胤礽去世时其身后享受了太子身份的殊荣,追封为和硕理亲王,由其子世袭。
由此可见,善待废太子和继续囚禁大阿哥,是雍正整治朋党集团的正反两手棋。
注:文章转载自今日头条,历史领域创作者:任微言卿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