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沂炒鸡说
庞尔锋
鸡生临沂非福也,所言之鸡乃公鸡也。
有言:中国炒鸡看山东,山东炒鸡看临沂。临沂炒鸡,声名天下,实不虚言耳。漫步临沂,与鸡有关之匾额,累然在目,蔚为壮观,旗幡招展,抬头之间,随处有斗大“鸡”字跃入眼帘。有坐地生名如林子鸡、湖南崖鸡者;以工艺名之如回锅鸡者;以厨师特征名之曰秃子鸡、光棍鸡者;以吃食动作名之曰小抓鸡者;有窃以为于礼法不敬者如郎公寺炒鸡;日月既长,临沂炒鸡汪洋不绝,取名渐见词穷,于是乎,笨鸡小跑、鸡上树一类看似劝生向善之名号跃然而诞,不知命名者内有何想。
中华八大菜系,鲁菜独占鳌头,因者何?色香味俱佳也。煎炸烹煮炖,手法各异,唯我临沂,一个“炒”字独步天下,实可回味也。诚如沂蒙山人,初见不甚体面,闻言亦不觉雅致,然,粗中带细,俗中有雅,地道做人,真诚炒鸡,信夫!临沂炒鸡之妙,四大要诀须记。首在鸡好,一至三岁正宗沂蒙山林散养公鸡;次者水好,离开沂蒙山山泉水口味立下;三者花椒好,正宗沂蒙山山地花椒绝不走样;切切紧要者,炒鸡之灵魂所在,有赖沂蒙山大酱也。沂蒙大酱,必用石磨煎饼,山间青苘相间杂,棉被盖之七日,方可成正宗蒙山大酱焉。此四者,稍有差池,口味断然迥异矣。
君不见,午间时刻,日暮时分,临沂大街小巷,饭馆林立,炒鸡飘香,连绵不绝。三五相知,呼朋引伴;同学少年,相邀相随;老少两人,悄然而至,吃鸡乃进饭馆之第一要务也。生客少,熟客多,言语极简,中午炒鸡,“小的哈”,晚间炒鸡,“老的哈”,此乃小鸡出锅快,老鸡熟的慢之故也。外地来人,必有炒鸡,以见临沂之实诚。远方来客,主人尽力正餐安排晚上,晚餐爆炒老公鸡,浓墨重彩,特有情义。一进饭店,未见其人,即扯嗓高呼:三龄的,别不多言,立马入座,有谙于道者,顺口随和:硬菜;有不明就里者,戏言道:为甚不要五年的?主人哈哈一笑,一个字出口:柴了,再不多言。过犹不及,临沂炒鸡相传祖训也。 临沂吃鸡,鲜有正襟危坐者,地八仙一放,马扎围坐周匝,静待炒鸡上桌。一壶茶功夫,异香扑鼻而来,炒鸡香味由远及近,钢质托盘尺半有余,鸡块堆如山尖,款款端上,红肥绿瘦,意趣盎然。主人率先捯起鸡头,郑重置于尊贵客人面前盘盏,那是如许年前,如今则首先挑出鸡腰子,边挑边言语:大补,一桌大笑,俄尔奋然举箸,继而腆肚鼓腮,咬牙切齿,其后汗流浃背痛快淋漓。承其后者,酒也,粗犷者,一个字:干;文雅者,面有陶醉之色,悠然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公鸡斗其乐无穷也。
某尝试学炒鸡,非为生计,乃为口舌之欲也。然,凡炒鸡处,皆防伺甚严,似家传秘宝不可外人示也。尝遇一店,主人雅逸尚文,有某女影星题词“天下第一鸡”闻名远近。有日,邀三两摄影家聊作包装,某有幸随行,遂了观瞻炒鸡现场之夙愿。长枪短炮之前,鹤发童颜一老者,实为临沂炒鸡某宗派某代传人也,号称自鸡出笼上手至剁块入锅,不会超过二十七秒功夫,今日亲眼所见,所言不谬也。那日,只见一溜泥巴灶台,旁侧槐木成垛,老者一人掌五锅,一把长柄铁勺,左右上下翻飞,时而弯腰灶下续火,时而勺头锅内翻炒。烧火、投料、翻炒、加水、下锅、出锅,全赖一人。
临沂乃革命老区两战圣地,走出无数开国英雄,建国前又有众多南下干部,与沂蒙人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情谊万代千秋,永镌磐石。临沂人至今,来往塞北江南,携手老知故旧,谈起临沂吃事,煎饼卷大葱之外,没齿难忘最是临沂炒鸡。 欣闻新成立临沂科技职业学院设有食品专业,始觉沂蒙炒鸡文化面临光大之机缘,思过往,期未来,遂属文于此。

作者简介:庞尔锋,现供职于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致力于教育文化研究。出版:诗集《那一盆海棠有叶无花》《与大地一起飞翔》《又听风中落雨声》三部,文化散文集《教育随话》《行走在文化边缘》两部,乡愁系列文史散文三部《凤凰乡音》《凤凰乡韵》《凤凰乡情》(与人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