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范蠡晚年定居经商陶邑属地考◇
作者/周元淦
■众所周知,越国大夫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看破红尘,为避兔死狗烹之祸,激流勇退,辞官乘舟泛海北上,在齐国滨海煮盐捕鱼并为齐相三年之后,再次辞官,西行至陶,经商有道,成为巨富。
■关于范蠡离开齐国最后定居经商于陶邑的现代地理位置,传统的说法是在今山东定陶。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山东定陶上报的陶朱公历史传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座中也采用和认可这一说法。
■经过笔者等人多方考证,范蠡最后定居和经商地确切位置应为现山东滕州薛河畔的陶山(属羊庄镇辖)。
■第一个重要的根据,首先是我手头现有的故乡滕州的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滕县志>(北京图书馆乡人丁志刚从日本交换来的旧志微缩胶卷复制)的志书资料。明志引用是西汉和唐代之前的纪实,这远远早于山东定陶申遗的证据。根据“据实以早”史实考证原则,似乎陶为滕地更具说服力。
■依据从日本得来的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引用西汉刘向<列仙传>所载陶朱公曾经在兰陵卖药的记述,范蠡经商所在陶地,应为今山东滕州陶山,根据是现滕州陶地隋唐之前属东海郡兰陵境内,与明志相符;另据明<滕县志>记载,陶山附近的薛河边明代就有(至今仍存)范蠡遗迹范蠡湖、钓鱼台、陶朱公庙等;而且陶山山顶至今仍存范蠡教农民习文识字,妻子西施为防农民羊群跑失而发明的栓羊桩(羊庄镇据此命名)的遗存尚在;况且陶山以东不远处至今仍有地名陶庄(现属枣庄)的存在。
■再者,据史书记载范蠡乘舟泛海离开越国先在齐国海边煮盐捕鱼经商,淘得第一桶金,然后才西行到陶定居经商,而后成为当时首富,从而被人们视为商圣。从齐国滨海向西而行,如果是到山东定陶,需要越过微山湖、独山湖、昭阳湖、南阳湖等湖泊和源自苏鲁豫皖诸条入湖河流、特别是黄河(春秋战国时代古称陶丘的定陶在黄河以北)等河湖的阻隔,在古代的交通工具条件下,范蠡携妻西施等家眷如果到定陶定居困难很大。就连同时代的孔夫子在众多弟子的帮助下周游列国时,都没有到达过历史上属于黄泛区盐碱地的山东定陶(曹国)一带。
■成为山东定陶作为范蠡最后定居和经商地说法的重要依据,仅凭一个残缺的墓碑和1992年新建(见百度所载程兆奎等人1990年4月考证资料)的所谓范蠡的坟冢,山东定陶于2008年先人一步向国务院申请,将陶朱公传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证据不足,实在难以服人。而且定陶地名起源于西汉,而非春秋时期。据<战国策>载:定陶原名“陶丘”,因地处济水(黄河)之北(古陶丘在古黄河之北),又称“济阴”。汉景帝(公元前156年)前后称“济阴国”,及至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52年)始改称“定陶”(见汉书 地理志),并非在春秋时期因陶朱公定居而称定陶。
■成为定陶为范蠡定居地的第二个依据是史书上的陶地“天下居中,诸侯四通”的说法,这点反而会更成为陶邑在现在的滕州陶山的证据。现在的陶山,位于鲁南的重要河流薛河畔,春秋时期为古昌虑国,属于素有“三国五邑”的古滕国属地,东有齐国,北有小邾国,邹国、鲁国,南有薛国、楚国,西南有宋国等,因此滕州陶山更是符合“天下居中”的特征。
■其次,现在的滕州(秦时为滕县)在商代叫“藩”,据郭沫若生前考证,藩为商朝始祖契的发祥地和定都地,自古以来直到现代,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历来是鲁南的商贸物流中心,更成为范蠡自齐国滨海西行定居经商的首选之地,而不会越过滕地再西行,选择鲁西南自古为黄泛灾区盐碱遍地的陶丘(定陶)定居经商。
■对于 以上结论,尚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意见,愿与同仁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