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四月芳菲杏
文/李 鑫
马年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早,还没有等到小城的人们调适好迎接春天的频道,就已经上演诸多春暖花开的镜头。可是春天并非时刻展现她善意的容颜,不经意之间也常有春寒料峭来拜访,或许只有如此才让我们领略别样的春天味道
不知是季节是馈赠,还是裴老师的精心捕捉,鲁老师制定了“赏杏说杏话红楼”的主题,我们居然幸运地赶上了仅有三天花期——杏花的精彩绽放。若不是亲眼目睹如此一株绚烂无比的杏树,竟不敢相信裴老师拍摄的动态画面竟然是我们秀山明水之地的杰作。也不知是杏花对我们的诱惑力之大,还是只有亲临现场才会有创作的灵感,总之鲁老师和裴老师是尽一切所能为我们提供感知的平台和创作的空间。
真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一株魂牵梦萦的杏花树竟然开在一个千回百转的小庭院的一隅。庭院深深深几许,真的佩服裴老师的搜索才能,在那样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竟然上演着一场繁华缤纷。惊叹之余,真的好想把这一瞬间永恒定格;真的好想让眼前的这一切美好繁华保持原状;真的好想让自己永远置身于这一方人间仙境。眼前的这一切,让你不得不怀疑是否换了人间——天上人间。此时,我竟情不自禁地想起晏殊的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当这一切繁华落幕之后,谁又能来收拾此残局?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之后,又有谁能阻止它游历人间的红楼一梦?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
眼前之杏,幻影之景。让我们先将目光索定在“杏”字上,口木不是呆,不作杏字猜;你若猜困字,还没猜出来。考考研红学友们,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将正确答案揭晓。杏在五行中属木,繁体字“莕”,杏花是古老的花木,《管子》中就有记载,其中有云“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在我国至少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杏花既能采果又供欣赏,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有重要地位。杏花也不光是南方的产物,在我们北方也可寻其踪迹。现在让我们将镜头锁定于常被忽视的杏树:它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宽卵形,花单性,白色或粉红色,果实圆形,成熟时黄红色,味酸甜。《说文》中如是说“杏,杏果也。从木,可省声。”《庄子》中则曰“孔子游缁帷之林,坐杏坛之上。”《礼记•内则》更有云“桃李梅杏,楂梨姜桂。”让我们来点击相关词汇:杏苑(杏树园林,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杏林(以杏林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医术高明);杏林得意(借指进士及第)。太多太多的历史典故已令你目不遐接,或许你会遐想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别有韵致的风情;或许你也会徜徉于“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的神奇美妙的情境;或许你也会留恋于“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的独特绽放的精彩。
杏花的美妙可以还原于宝钗的杏眼,按中国古代美人的五官审美标准来看,宝钗的杏眼堪称一绝,是一种无人能及的标致之极。《红楼梦》则有这样的诗句“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而在第十七回:“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且题以‘杏帘在望’四字。“杏帘在望”本是大观园中一处山庄性质的建筑,李纨的住处。大观园刚建好后,贾政带幕宾游玩题名时,到此就生出了归隐田庄之心,该建筑是模仿农家院落建成,有模拟的小巧稻田和散养的鸡鸭鹅之类,宝玉题名曰“杏帘在望”。后来元妃省亲后有诗云: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将其更名为稻香村。此诗虽为宝玉之作,实则出自黛玉之笔,林妹妹见宝玉作诗之慢而帮作一首,竟不想到成为众姐妹诗词之首,元妃大加赞赏。黛玉以其横溢的才华机智为宝玉解除困境,然而现实中真的是黛玉笔下那一片幸福、美满、和谐、自由的世界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就是踏着春天的节奏,循着春天的脚步一路走来,目睹这一树繁花似锦,身处春天的人们,心中的愉悦又怎能关得住呢?“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就在那一株梦中的杏花真正展现于眼前之时,天公作美,缕缕阳光拨开重云绽放其笑脸,让我们置身于那一束花海之中,有清风作陪,有阳光作伴,有花香四溢,有喜悦无比,有太多太多的美好溢于言表。
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你想到《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的经典一幕:宝玉正要去瞧黛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能病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看来满树繁花似锦,落英缤纷之美境只能在宝玉心中尽情地去遐想,而眼前的“绿叶成荫子满枝”竟不能不让他想到邢岫烟的婚事。仰望杏子不舍,可是谁又能阻止这一切的发展呢?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过几年,岫烟未免能逃掉青春消逝的宿命,因此充盈于宝玉心间的是对杏的叹息、流泪、伤心。杏花凋谢,此时绿叶成荫子满天,待将来还会子空落枝头,这岂是对岫烟一人之悲吗?
大观园里的众金钗谁又能逃出这样的宿命,终究会有一天散去,各自成家“子满天”,眼前胜景却无法许宝玉一个欢喜的未来,更何况,按宝玉的审美观点来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女儿们嫁了人,便会变得凡俗,就会像那些纯洁的花朵最终委身于尘泥。”黛玉的那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不正是这样的写照吗?杏花杏花,宝玉赏花,此花非彼花,岂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穿越千年时空,同样目睹这样一株盛世繁华之杏树,你可曾有话要与宝玉说,你可曾有情要与宝玉诉?宝玉赏花花已不在,早已化茧成蝶,完成生命的另一种蜕变!
而我要告诉宝玉: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有没有哪一种爱能抵过流年?聚散皆有缘,尽收眼前一切美好,随缘才自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主宰?谁又能左右?谁又能在这滚滚红尘之中寻找到生命永恒的支点呢?还是选择顺其自然吧,还是放下心中的执念吧,还是活在当下,珍惜每一个花好月圆夜,珍惜每一份生命的馈赠吧!
走出宝玉那份难以参透的复杂情感世界,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牵挂萦绕心头,那就是金陵十二钗之三小姐——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就有此记录,按照宝玉的主意“占花名”吃酒,探春所掣出掷去的是一枝杏花签。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之后就是此句诗。其实有一支曲子不得不提,《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唤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探春是杏花,命中该招贵婿的,而从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探春的灯谜诗写的是风筝,也与“千里东风一梦遥”相暗合,不禁感慨于探春的命运。
第五回在探春的判词中也有这样的画面: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几缕飞云,一湾逝水,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也难逃自己远嫁海外的宿命。花红易逝,红颜易老,花有花期,人有今生前世,缘分自定,爱恨情愁,谁能参透?料峭春寒中凋零的杏花令宝玉凄楚可怜,那是不是花期已过的薄命红颜呢?大观园里的女儿们是否就是那凄风苦雨中命运难测的憔悴杏花呢?

所有的美丽都抵不过流年的足迹,是不是红楼中所有的红颜都注定是悲剧?这需要辩证地来分析,一个在全书中仅在第一、第二回中两度出场的甄府娇杏,光凭“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之姿,却亦有动人之处”的廖廖数字,既非娇如春花,也非秋月之貌,却命运双济,飞上枝头变凤凰。这个简单而平淡的角色,却有着戏剧般的人生。我们不知她与贾雨村的偶遇是前缘注定,还是她的福气所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咳嗽声入耳起,忽见撷花之影,回眸之间已注定的今生前缘,贾雨村的迎娶,转而得子成为正室,都可见其“侥幸”。
娇杏与香菱相比,起跑线上是主仆,行走在成长的路上,却有诸多不可预知的运数在左右。如果说是英莲由主变仆是“有命无运”,那么娇杏则由仆变主则是“命运两济”。红楼之中的每一个女儿都在经营着自己的人生,“侥幸”并非是个偶然,其实在很多时候它都是无数个偶然才得出一个必然的结果!因果自在其中,伦常自在其间,在生命无数个轮回面前,你可曾看到自己的前生来世,那让我们守住一颗心,修炼今生的福气多多。境由心生,相由心转,从这一刻起让我们用心来生活,活出自己心所向往的美好境界。
春驻我心间,杏花依然芳香在人间,让我们掬一泓美好到心田。眼前之杏绚丽无比,梦中红楼依然伫立,诉不完繁华落幕几悲凉,道不尽人世沧桑几许伤,缘来则欢,缘去则散,缘起缘灭,皆是命中注定。顽石一块,却经不起时光的打磨,岁月的变迁,曲终人散之际,莫忘记来时路。人间四月芳菲杏,韶华伴你度流年。聚散皆有缘,且行且珍惜!
【作者简介】
李 鑫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红楼人物》800字系列散文赢得众誉。多有散文、诗词、楹联、研红论文类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冰心文化传媒》—上海头条网络平台及《北方时报》《绥化日报》《神泉文化》《新风集》《明水红学》等县级以上书报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