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由于疫情严重不能上班,每天只能窝在家里,看手机打发时间。有几首疫情诗歌吸引了我的眼球,它荡气回肠,慷慨激昂,大气有力,一看就出自名家的手笔。她就是陕西商洛柞水的一位知名青年女作家徐祯霞,她创作的《相信自己,相信明天》《愿英雄都能平安归来》,相继在《大家文学网》《陕西文坛》《名家有约》《南方作家》等各个文学平台发表,并被《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工人报》相继刊发。

近几年来,家在柞水县的著名作家徐祯霞,其作品接连在省报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好评如潮。而我作为《乡间小音》平台编辑,一直想结识一下这位作家,却没有机会,觉得非常遗憾。
说来也巧,通过朋友提供的电话号码,让我得以结识这位大名鼎鼎的青年作家,实觉三生有幸。再次通过微信电话采访,她侃侃而谈,向我讲述她那坎坷跌荡的文学人生,我激动得彻夜难眠,瞬间激发我的写作灵感,思如泉涌。
十年前,徐祯霞在政府机关里做着一名临时打字员。期间,她写了一篇关于柞水山城雨景的散文《烟雨中的美丽》,投到了《西安日报》,并被刊发出来。自此她一发不可收拾,仅2008年一年时间,就在省级以上国家报刊上发表了48篇精美的作品,鉴于她出众高产的写作才华和潜能,在县旅游工作会议上,县委领导提出调她去牛背梁景区做文化包装。
上班之后,徐祯霞才发现那里的办公条件非常艰苦,牛背梁管委会是一个新筹建的单位,人员多,办公室紧张,经常都是三五个人一个办公室,却只有两台电脑,而这样的办公环境于爱写作的徐祯霞显然是不合适的,没有自己的电脑,没有自己的办公桌,没有安静的创作环境,写作对她来说便是一件艰难无法进行的事。好在领导是一个开明达观、思维灵活的人,对徐祯霞不作严格的时间要求,如果确实有东西要写,就可在自己家里的电脑上写,徐祯霞终没有辜负领导的期待和厚望,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牛背梁和自己热爱的家乡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宣传稿件。
在当时,牛背梁管委会办公地方紧张,工作人员紧缺,周末也会组织大家去景区帮忙,维护秩序、作向导、协调各种综合性事务。徐祯霞珍惜每次去牛背梁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素材,形成文字。在牛背梁三年时间,徐祯霞为牛背梁创作发表了60余篇作品,将一个初建的景区宣传成全国知名旅游景点,吸引着人们慕名前来旅游休闲观光探险猎奇。

徐祯霞与当代著名作家、原中国文化部部长王蒙合影 在徐祯霞的眼里,牛背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美丽动人的,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这是一个原生态的旅游景区,像是一个原始大森林一样,有着永远也揭不完的迷。她喜欢草甸的每一片绿草,草儿是那么柔软温顺,躺在上面,就犹如被母亲的大手抚摸着一般,那种绿色给了她生机勃勃的遐想和想象;她喜欢山上四季绚丽开放的芬芳花朵,喜欢摘食山中种类繁多的野果,喜欢欣赏遍坡四季苍翠欲滴的松柏与毛竹,闭眼谛听阵阵涛声,那是最美妙的时刻,仿佛海水拍着海岛,生命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上悠然自得地向前航行,向着理想的彼岸靠近,是那样的惬意和让人向往;她喜欢羚牛谷的每一条小溪,在翻山越岭的繁忙工作之后,蹲在清澈的小溪边,洗去满脸的汗污和灰尘,清冽的溪水,滋润着她的肌肤,渴了喝一口下去,如天然的矿泉水一样甘甜;偶尔,会看见一只羚羊或者是小兔子,徐祯霞也情不自禁地追过去,想和它们作一个亲密接触。
徐祯霞就是这样,对于生活永远充满着热爱和好奇,永远都是那样饱满和充盈,她尽情地热爱大着自然,热爱山上的小动物,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虽然,当时,她的工资很低很低,但她从不抱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热爱所有的植物和动物。正是这种博爱和对于世事的无尽好奇,寻找荒野寂寞里最纯真的美,点燃了她暗夜里生活的灯塔,指引着她前进的方向。
在这里,徐祯霞写下了《牛背梁上望长安》《羚牛谷的树》《牛背杜鹃》《杜鹃朵朵开》《烟柳一座城》《遥望青青的草甸》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通讯报道。其中《牛背梁上望长安》在《西安日报》发表后,被编入初三语文试题,并且获得了首届旅游散文大赛三等奖,入选《最精典旅游美文》。此后,“牛背梁上望长安”,便成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牛背梁景区的宣传口号和标语。皇天不负苦心人,她的散文也如雨后春笋,在全国遍地生长。2013年,徐祯霞的第一本散文集《烟雨中的美丽》出版,2014年上了南京青少年读物展销会,被许多大中院校争相购买发行,并被手机凤凰网推签约推送。全国各地的读者看到一篇篇描写柞水的美文,纷纷跟随她文章的描述来柞水旅游,同时一睹这个高产美女作家的风采。澳门等地的读者纷纷在她的博客里留言,牛背梁太美了,柞水太美了,希望有机会带家人来柞水牛背梁一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祯霞用一支秃笔,为柞水的旅游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浮躁,喧嚣的世界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好多人宁愿到繁华的城市里去打工,也不愿再到深山老林里当个公务员,他们忍受不了清贫与寂寞,很少有人能静得下心来,为自己的梦想付出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因此,像徐祯霞这样静心生活,安守清贫,固守天道的人,现实中太少了。
2014年,徐祯霞通过描写柞水县城河堤的一棵棵柳树,反映柞水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散文《烟柳一座城》,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九州风云栏目刊登。2016年,《牛背梁的初雪》《一缕梅香入梦来》也相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数年间,在全国各地的刊物发上表作品达1000余篇,遍及全国180多个城市和地区,屡次入编各类中小学生教辅读物和中高考语文试题,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
2016年2月,她的第二本散文集《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出版。同年3月,徐祯霞被当代中国文学最高学府的北京鲁迅文学院考核录取,在那里进行了写作理论和实践进修;同年,她加入了中国作家协协会。年底,又入选为陕西省文化厅百名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数十年的写作与成绩,让徐祯霞在外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徐祯霞和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合影 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说:徐祯霞是一个基层的作家,非常勤奋,这些年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工作和生活环境都非常艰苦的情况下,能一直坚持文学创作,非常的不容易,她的作品多写故乡的风物,接地气,有亲和感,温暖滋润人心,希望她能够继续坚持正能量写作,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陕西籍作家原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说:徐祯霞作品产量高,发表于全国各类报刊杂志,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最初发现她,是在博客上,因其作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又是从陕西冒出来的青年新人,引起了我的关注,对于这样一个老乡作家,我还是寄予厚望的,又加之她曾经在鲁院专业作家班进修过,进行了系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学习,假以时日,在文学上一定可以有所成就的。
当代已故著名评论家雷达说:徐祯霞的作品非常不错,文笔空灵,语言扎实,准确到位,写人写事都精确凝炼,常有一些抓人心的段落和句子,读来直击心灵,其作品融可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温暖阳光有力,具有满满的正能量,是一个思想积淀深厚和具有潜质的散文作家。
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说:柞水虽小,可徐祯霞的写作格局却并不小,在她的笔下,有着广泛的社会题材,有写小人物的命运,有写对社会环境的忧虑,有对时事的关注,还有对个人生活的叙述和表达。在徐祯霞的写作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那颗无处不在的爱心和悲悯情怀,以及对人间大道的追寻和探求。
2017年,徐祯霞终于苦尽甘来,一块真正的金子,终于被从大山底下挖掘了出来,开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千里汗血宝马,始遇伯乐,终于驰骋在属于她的大草原上,一纸调令,徐祯霞正式被调到柞水县文化馆工作。她怀揣着对党和政府、对人民,乃至对所有的植物和动物的满满的感恩,开始了她看得比她生命还要珍贵的文学,开始了人生第二个辉煌之旅。
2018年,徐祯霞的散文《夜泊秦淮河》获得了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被《商洛日报》《文化艺术报》《三秦都市报》《西北信息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达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商洛市委宣传部公开在《商洛日报》发表贺信。同年,散文著作《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入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年底,作为文化艺术人才挂职南京市高淳区文化馆副馆长。
俗话说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徐祯霞的成功,是反其道而行之,她给我们当下这些心浮气躁的青年,在黑夜里亮起了前进的灯塔,指明了方向,她教我们如何热爱生活,珍惜当前,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不为一己私利,不为眼前利益失去长久利益;她教我们热爱动物,与动物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敬畏生命。
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徐祯霞用一个文化人的担当与情怀,毅然拿起了笔,写下了50多首抗疫诗歌和多篇散文,分别刊发在《文艺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社会保障报》《陕西工人报》《商洛日报》《延河》杂志,《山东文学》《延河诗歌特刊》等省内外刊物上,被誉为抗击疫情的文艺战士,并且《中国文化报》还约访了徐祯霞的抗疫视频,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国难当头,她觉得自己应该挺身而出,为一线的英雄和勇士们鼓与呼,让他们听得到我们的助威和呐喊,也听得见我们的感动和感恩,徐祯霞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给英雄支援与抚慰,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孤单的,在祖国的大后方有这么多的人民在支持着他们,关注着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担抗疫的责任与重任!
这就是徐祯霞,她用自己的一腔真情和大爱无疆在抒写着心灵与生活的文字,生活不息,文学不止,以满腔的真诚书写着她挚爱的文学的,在生活的每一个现场,都没有缺席。
在徐祯霞的新浪博客个人介绍一栏里看到:希望能用文学照亮生活,照亮人心,照亮世界。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文字里,皆充溢着无处不在的爱和关怀,满是情怀和担当,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确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党根虎)
作家简介:

徐祯霞,女,笔名秦扬、徐祯燮,号”红莲居士“,陕西省柞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29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陕西省文化厅百名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曾挂职南京市高淳区文化馆副馆长。陕西散文学会理事,商洛市青年作协副主席,《陕西文坛》主编,《商洛文学》主编。200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已有1000余篇文学作品刊发《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诗刊》《散文百家》《美文》《延河》《四川文学》《山东文学》《天津文学》《飞天》《朔方》《海燕》《雪莲》《高中语文天地》《小品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学生文摘》《第二课堂》《百花园》《知音》《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人民日报》及海外版等各类杂志报刊,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及纪实文学等各类文学题材,50余次获奖,公开发表作品300余万字,作品遍及180多个城市和地区,入选20多部散文诗歌小说选本,多次入选中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类中小学生教辅读物。出版著作《烟雨中的美丽》《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月照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