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君子固穷
(一)
《论语•卫灵公》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二)
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随的人都餓病了,爬不起牀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説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道:“君子雖然窮,還是堅持着;小人一窮便無所不爲了。”
徐志刚《论语通译》:孔子与弟子们在陈国某地断绝了粮食,随从的人饿坏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满脸恼怒,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困厄时尚能安守,小人困厄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里谈到“君子固穷”一节说:“子路怨恨地对孔子说:君子也会走投无路吗?……孔子说,君子当然也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君子固穷),但君子不像小人,一遇到这种情况,就歇斯底里,胡作非为(小人穷斯滥矣)。”

(三)
杨伯峻的译文里“穷”字没有译,只是“君子亦有穷乎”译作“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時候吗”时添加了“毫无办法”,却依旧带着“穷”字。这种译法不妥,因为没有译出“穷”字古今义的区别来。
现代汉语里“穷”与“贫”同义,指“生活贫困,缺少钱财”。古汉语也有相近的含义:“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荀子•大略》)但这一章里的“穷”,却不应解作与“富”相对之“穷”,而是与“达”相对之“穷”。 “穷达有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这些说法都是“穷”“达”对举的例子。
《说苑•贵德》里说,孟简子为相时门下使者三千,后来逃亡齐国时只有三人追随——这境遇即“穷”。管仲联想到自己的将来叹曰:“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我不能像和煦的春风那样温暖人,不能像夏雨滋润万物那样教化人,看来,我将来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是必定的了。而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也同样是一种困厄,即“穷”。《汉语大字典》里释为“困厄;不得志”,例子正是这句“君子亦有穷乎?”
然而,这“穷”字,又不止是“困厄”,而是“困厄”到了“无路可走/走不通”的境地。对于“穷(窮)”的本义,《汉字源流字典》说:“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穴,从躳(躬),会达到洞穴的尽头之意”;《当代新说文解字》说:“‘吕’字是脊柱的示意图,‘躳’字的意思是身体中脊柱的形状变化了。由此产生弯腰的含义。它是‘躬’的异体。整个字的意思是住在必须弯腰才能进去的窑洞里,由此产生穷困、环境恶劣的含义。”从“人身”角度讲是处于困境,从“道路”角度讲是走到尽头,不通不达——这正是“穷”字含义演化的两个源头。
(四)
“君子亦有穷乎”这一句,易中天的解法“君子也会走投无路吗”最为恰当。但是,“君子固穷”句解作“君子当然也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仍然不妥。“固”字不是“固然”。
孔子把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对照,走投无路时君子如何做,小人如何做。君子固而小人滥。可以看出“固”与“滥”相对,是句中用来描述主语的极重要的词,不能把“固”解作副词“当然”。
“滥”字《汉语大字典》里解释为“肆意妄为;漫无准则”,很恰当。与“滥”相对,“固”字就是指君子在穷境中一如既往,坚守不渝。孔子在没有粮食,从者饿得起不来的时候,仍能“讲诵弦歌不衰”,这就是“固”。
(五)
《荀子•宥坐》里记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这事,其中孔子告子路:“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简直就是对“君子固穷”的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