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气候宜人。而我们重庆的春天很短暂,感觉冬天一过就直接进入夏季。儿子从车体广告看到,潼南崇龛的油菜花开得看不到边际。一再缠着我要去感受油菜花的山的感觉。我笑着说他还没有油菜高,只有在很高的山才可以看到。男孩子到了他这个年纪都不怎么喜欢花,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终究拗不过,顶着烈日还是去了。

起了一大早匆匆赶往集合点——南坪会展中心。导游小妹告诉今天我们的路线是大佛寺和陈抟老祖故里,也就是菜花节。儿子高兴地手舞足蹈,话匣子一路开着,吵得我脑仁疼。来之前说好自己背自己的包,带的零食吃完了不能找别人。我这样对他算是一种意志力的历练。观光车开了接近2小时,先到潼南县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大佛寺。导游小妹举着旅行社的小旗旗,让我们在庙门口等她拿票,一车人大多是老人小孩。我不喜欢闹嚷嚷的,要不是儿子坚持跟团,我宁愿约几个朋友自驾。拿到门票,导游小妹说2小时后下车地点集合。算了算时间有些紧,希望儿子别拖后腿。

大佛寺里面有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结构古建筑,几乎都是清末遗留下来摆设。玉皇殿建于民国11年,据说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46年重建,内塑有千手观音。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大佛寺有别于其他寺院的地方。大像殿内,是依崖而凿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听寺里僧人介绍这尊释迦牟尼坐像高18.43米,胸围8.35米。佛像结跏趺坐,袒胸,套双领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胸,施无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体态庄严肃穆,双目炯炯传神,气势雄伟。这尊大佛俗称“八丈金仙”,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儿子指着碑记让我念上面的字,我摸摸他的头,轻轻念道:“潼南大佛寺大佛,佛首凿于唐咸通元年,成于广明元年。没想到佛身的开凿竟跨越五代乃及北宋,时间长达250多年,直到宋靖康元年。再仔细端详佛像,颇有“萧寺遥藏白云顶,仰观万仞排嶙峋”之慨。大佛殿又称大像阁,是潼南大佛寺的核心建筑。屋顶琉璃覆盖,灿烂辉煌。而最是神奇之处在于如此高大的古建筑,所有梁、檩、柱、枋之交接处,没用一铁一钉。我拉着儿子沿着岩壁继续往前走,见到七檐佛阁左侧的崖壁上,集中标刻有七个年代的洪水标记线和题记。他凑近用手摸着认上面刻的字,我知道他应该不认识,因为是繁体字。他挠着后脑勺努力想,五官纠结成一堆了。我抿嘴一笑,说念给他听,因为他还是个小学生,不认识这些繁体字很正常。上面刻的是洪水标记线的年代,最开始刻于明朝,写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四年和1981年。我给他解释:“这些不同年代的洪水标记线集中于一处,可以比较以往历次涪江洪水在这里的最高涨水水位线,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他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

七檐佛阁左边,是七情台。七情台再往左,是沿江的丹崖绝壁,在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许多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和造像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巨大的“佛”字。这个刻在陡峭笔立的岩壁之上的“佛”字,高8.85米,宽6.78米,占据岩面60平方米,为清同治年云岩弗乘所书,是全国最大的石刻佛字。“佛”字质朴遒劲,刚健挺拔,笔力千钧,足踏江岸,头顶蓝天,所以也称“顶天佛字”,又叫“立地成佛”。据说,隔岸数里,也赫赫在目。而且,“佛”前江中恰好独立一石,状若双手合掌,朝“佛”字顶礼膜拜,平添几许佛法无边,顽石点头悟禅机的灵气。儿子问我,这个字那么高,是谁刻上去的,难道真是神仙刻的?我也没法给他解释这个是怎么刻上去的。只是对他说,现在的能工巧匠很多。对于心中有佛的人,自然就会雕刻得栩栩如生。不能给他说得太深,他目前还不能理解。我的理解也不是很深刻,只是觉得这些雕刻大师们都是与佛有缘之人。只有心中对事物有美好愿念的人,才可以将雕像的神情刻画的那么传神。

七情台古称“大佛洞”,又称“石磴琴声”。42级宽大的石磴,摩崖而凿,宛若42根琴弦,当游人拾级而上时,脚下会发出“咚咚”的琴音。更为奇妙的是,其中七级回声特别清越洪亮,犹如槌击编钟,又似弹奏乐器,故称“七步弹琴”。据介绍,“石磴琴声”凿于明代宣德年间,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还早建1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七情台上,有一亭,叫长乐亭,墙上刻的《长乐亭记》,登亭远眺,水天一色,青色万点拥禅关,令人心旷神怡,故名“长乐”。七情台下,另有一亭,叫做“了翁亭”,又称“鉴亭”,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先生创修,高15米,宝刹擎空,亭角飞翘,亭映碧水,秀丽壮观。在平整如削的岩壁之上,藤蔓交织,苍翠碧绿,而岩壁中央有一团与四周颜色迥异的橙黄色石纹,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清晰月影,奇妙的是无论岩石如何风化剥落,其月影依然如故。古人题为“翠屏秋月”。清人题咏:“山灵奇诡不可测,何时飞出一轮月。夕日照尽两朝人,今日照人头又白。”在丹崖的最左面,岩顶有一块酷似老鹰的巨大怪石,因而人们又称“鹰岩”。当行人肃立岩前,平心静气,聚精会神,便会听到一片海潮轰鸣之声从岩壁深处传出,因此,这里被称为“海潮音”。其实,这不过就是一块回音岩,里面回荡着从崖底淌过的涪江水声。

儿子不想走,一个劲拉我贴着岩壁听水的声音,问我听见没有?我反问他是否听见,他兴奋的说有,其实我觉得这不过是人们的心理作用。

回到大佛寺的中心地带,还在修缮宽大的坝子,估计用来开法会的。旁边的小桥流水,桃花樱花盛开,亭台假山好一番现代园林的风采,又与古老的建筑格格不入,不明白现代人为什么要这样规划一座古庙。商业化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寺院建设的本意,有求必应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美好祈愿。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履行艰苦的十波罗蜜修行而历经十地。而现代的商人利用人们的虚荣和贪婪来揣度佛祖的普度众生原意。我佛慈悲,割肉喂鹰,舍身成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样的境界岂是我等俗人能做到的!

看看时间,快到集合了,叮嘱儿子补充水分,吃干粮,然后上卫生间。吃饱喝足起身走到集合地点,回来的人不多。儿子看到路边摊贩有凉粉,转头看我。我嫌脏,悄悄说不卫生不给买,他不高兴噘着嘴,坐在位置上给我脸色看。我不生气,故意自言自语的说:“哎呀,是谁说自己是小小男子汉,是男子汉就该遵守承诺,只吃自己包里的东西。”说完,斜着眼睛偷瞄他,他很难过头压得低低的。我装作什么也没发生,给他时间想明白,后来他没有再提这事。全员到齐后,导游小妹一一点名,赶往崇龛镇。

路况不太好,沿途车辆乱停靠的较多。我们是旅游车行驶更慢。欣慰的是沿途景色宜人,路边许多摊贩贩卖新鲜蜂蜜和压榨的菜籽油。蜂箱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蜜蜂。拍拍儿子的肩头,让他看蜂箱,他贴着窗玻璃瞪着眼睛看,又回头狐疑问我,为什么那么多蜜蜂,蜜蜂不扎人吗,我们可不可以去摸它......?一连串的问话,不知道先回答哪一个。他没听见我回答,回头很吃惊的望着我。意思是我为什么不回答他。心里好笑,小孩子就这样健忘。

“宝贝,看见那些阿姨戴着的是什么?”我引导他解惑。
“帽子和手套。”他回答。
“那她们戴着帽子和手套做什么用呢?”他反问。
“那妈妈问你她们戴着会不会被蜜蜂蛰呢?”一问一答,最后他明白戴着帽子和手套不会被蜜蜂蛰到。但他自言自语的一句话把我吓到:“哪天我看到楼下的花园,也戴帽子和手套去试试”。额,现在的孩子,真让人不省心。

大约40分钟,到了游客中心。导游宣布游览路线和集合时间,我们又一次背着各自的背包出发。太阳晒得我有些晕眩,喝了水,也让儿子多喝水。趁他喝水,从腰包里掏出防晒霜,给他手臂和腿擦得满满的,小孩子皮肤娇嫩经不住爆晒,我也再补充一点。

崇龛的菜花奇观,除了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之外,相传还与陈抟老祖修炼有着不解的渊源。早在宋朝年间,因陈抟在此修行布道,故明月山周围兴修了不少庙宇和摩岩造像,庙宇香火旺盛,游客络绎不绝,当时为供给白沙寺、埝口寺、牛尾寺、梓童寺、青龙寺、凡林寺六个寺院僧人吃素和上香火所需的大量菜油,坝上的百姓就开始广种油菜。因为一到春天,满坝的菜花一片金黄,所以这个坝就取名菜黄坝。景区四面青山环抱,中间一马平川,3万亩油菜花规模成片,18公里琼江折地而过,形成了山、水、花相互辉映的美丽景色。在青杠村,用黄紫油菜、小麦种植了半径为118米的最大的植物太极图,寓意中华长寿第一人陈抟老祖活了118岁,也寓意由他创绘了太极图,体现自然、和谐、生态的道教文化。琼江古名安居溪、又称安居河。传说安居县令有天夜晚做梦,梦到河里盛开着琼花,故更名为琼江。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初年间,崇龛地处僻壤,山路闭塞,民间百姓深受无舟辑运输粮食、菜油之苦,遂向修炼于此的陈抟老祖求诉。为了解救民间疾苦,陈抟遂施大法,将右手伸出,向左右两边的天空各画了一条长线,倾刻间,天空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下,电闪雷鸣中,只见他潜心修炼的日月池中的两条青龙腾空而起,右边一条落在安居县(今遂宁市)大安与崇龛之间,左边一条落在安岳县姚市与崇龛之间,化成两条碧波淼淼的河流,左右两条江河流经崇龛时犹如两条巨龙汇合在一起,成为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江。因江水清爽怡人,故名琼江。后来人们就将这两河交汇之处取名为双龙汇。

我们沿着青石板小道绕行,游人如织。菜花的高度与儿子一般高,他一直跳着看远处,我取笑他是霍比特人,他不服气的嘟着嘴。一些当地的老年人和孩子,支起彩条布做的简易货架,摊位上摆放着遮阳帽和菜花编织的花环。儿子喜欢一个特殊的东西,说同学有一个既可以当帽子,又可以当扇子,我不知道他说东西这里是否有卖。很奇怪,孩子的小脑瓜里到底装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哈哈,果然这里有卖。问了问价,十元钱一顶,他求我给那里边他认为最漂亮的那个。我是真心服了现在的人,只有想得到没有做不到的。卖帽子的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她还送我们两个花环。看来同龄的孩子容易自来熟吧!

爬陈抟山,第一个景点八角井(又叫四方井)。据说陈抟在崇龛的时候,见到一个老太婆很穷,就给她一些米,让她撒到一口水井里。从此,这井水就变成酒,老太婆卖酒致富。后来她不满足,说酒有了,但没有酒糟喂猪。陈抟说:“天高不算高,人心节节高,凉水变酒卖,还嫌酒无糟!”于时,井水再也变不成酒。儿子拉着我的手,问我那口井是作什么的,对他讲了刚才看到碑文上的传说。他听了之后,悄悄的问我,那口井里的水可以喝吗,他想尝一尝。我这个天真的傻孩子,笑着戳戳他的脑门,那是酒看一会把你喝醉。

继续往上走,道观门口有碑文:看千年棋局。据说,赵匡胤当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军卒,整日里游手好闲,但性好弈棋,等闲好手,均为他所败,于是便夸口说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一次,他过华山时闻听山上有一道士,人称陈抟老祖,象棋下得极好,便登上华山找老道下棋。并说以整座华山为赌。岂料棋至残局时,他因操之过急而漏杀一子,反被陈抟老祖反败为胜。赵匡胤成为皇帝后便把华山赐给了陈抟。由于华山是赵匡胤下棋输给了陈抟的,并且写了文约,盖了手印,所以,华山便有“自古不纳粮”之说。我一边看一边给儿子当解说,他让我别说话他会下象棋,外公都会输给他。好吧,小爷你厉害!对他竖起大指姆,他立马一副得意的样子,像只骄傲的小公鸡。心里想一定是外公怕他输了哭鼻子才故意让他的,要知道我老爸可是我们小区的下象棋的高手。哼哼,是我老爸厉害!

到了山顶有“明月山”三个字,相传为陈抟所书。在老店村等地看得非常清楚,但走近崇龛场镇所在地,看起来却很是模糊。再游神仙洞,狮子山的背面半山腰上,有一洞,称为神仙洞,也称陈抟洞。洞内有石床、石凳、石龛等遗迹可寻,据称是陈抟修道炼丹的地方。到陈抟山脚,看到陈抟塑像,是用铜制成的。儿子问我这个老爷爷是谁?我回答他是陈抟老祖。他是一个道士。据介绍铜像高36.9米,在道教里,最推崇的是3、6、9数字,蕴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久久归一等道教理念。仰望铜像,陈抟老祖身着道袍,手持太极盘和拂尘,脚踏云台,面容祥和,头微微低下,以智慧的目光凝视大地,充分显示出老祖仙风道骨的气质特征。雕像基座为八边形,寓意四面八方。平台上方设置有用八卦图形造型的座椅,供游人休息。基座立面雕刻有陈抟老祖生平事迹及其的“福”“寿”二字。此二字独具特色,字体内分别含有“田给予福、林付长寿”的八字哲理,受到世人赞叹。其寓意是宣传道家人与自然、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布衣粗食等哲学思想。所以说“福寿”二字是陈抟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过风雨廊桥,走向太极古镇,看醉仙楼。但是儿子想乘船游江,也就放弃醉仙楼的景点参观。天气太热,在简陋的游船上我有些恹恹欲睡。儿子心疼我,让我挨着他眯会。但我哪里放心他独自在船上,强打精神陪着他玩。还好,船上有凉风,吹着挺舒服,解了我的暑气。
同来游玩的另一家子招呼我,说集合的时间快到了,一起回赶吧。到了集合地点,导游小妹问我们玩得如何,儿子抢着回答,好玩!旁边的人被孩子的口直心快逗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