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十六)
作者/吕兴福
《金刚经》开篇时,佛讲了菩萨不应著相度众生。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非常经典,可以说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所在。
两层意思:一是菩提心,即发救度一切众生的大心。二是不着相,不著度众生的相。
经文到了这里,佛再一次提出了不执着度众生相的问题。
佛说:你们不要认为如来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在度众生。须菩提啊,你们可不能这样认为,为什么呢?实在没有众生是如来所度,若有众生是如来所度,那么,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相。
佛怎么能不度众生呢?观世音菩萨原本是古佛再来。文殊菩萨也早已成佛,并且是七佛之师。普贤菩萨也同样是古佛再来。他们都是为了度众生才倒驾慈航的。说明佛在度众生,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佛在度众生,但不会执著这样一个相。假如著相,还是如来吗?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破四相首当其冲是破我相,五蕴本空,四大无我,只不过是众缘合和产生的一个假相,那里觅寻个真正的我呢?我身是假,就连我心也无处可得。《楞严经》上,一开始佛与阿难讨论心之所在,七处证心,皆无所指陈。可见身心俱非,何处有我?
我在一本佛学资料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法师,出家多年,不能开悟。一次在大街上,听得青楼上传来歌女的唱歌声,其中一句唱词是:“你若无心我便休”,好象是《西厢记》上的唱段。闻此,和尚当下开悟,原本连心都没有,我还执迷什么?真是唱者无意,听者有心。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这种立相破相,当立当破的句式,前面都讲过了。凡夫也是假立的名相。
佛说一切众生都具足佛性,如何有凡圣之别呢?皆迷觉两因,迷者即凡,觉者为圣。同一个人,同一颗心,我们方便以假立的身心来比喻:一念转过来,化迷为觉,转烦恼为菩提,转愚为智,只一念之转,就不是凡夫了,自身具有的佛性就展示出来了,故凡夫者非凡夫,是名凡夫。
下面一段经文极有意思,意思在于真正体现出了须菩提的大智慧,乃至大智若愚的表演艺术,有意无意地为佛率性说法进行造势和铺设;意思还在于世尊的因势利导。
佛问:你认为怎么样呢?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
其实这个问题前面须菩提已经作答了,并且回答得深契佛心。
须菩提这次却作出了相反的回答:是的是的,能以佛的三十二庄严相观如来。这样的回答并非不契佛心,而是大智若愚式的表演,是代众生求微妙之法。
果然,这一回答,引起了佛的名句以及四句妙偈。
佛说: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的话,转轮圣王也称得上如来了!转轮圣王表示轮回相,未脱轮回,怎么说是如来呢?
须菩提下面一句话亮了家底:按照我的理解,佛说的意思是不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你看,既然有如此正知正见,说明深契义理。
佛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藏性,那个真我,即我们所说的湛然清净、妙明圆觉、灵灵了了的佛性,即真如自性是无形无象的,是不住于色相、不住于音声、不住于六尘的染着而存在的。因此,要以色相的东西显现自性,以音声求得自性,以香味触法等六尘的形式现示自性,都是不可能的。假如要在色、声、香、味、触、法的染着中显现自性、求取真如,那必是邪道外见,是绝对不能证得无上菩提的。
这里的我,不能狭义地去理解,不能错会为讲说此经的释迦牟尼佛本人,而是我们每一个诵经者的真如自性,是我们的自性如来。“不能见如来”,见者,就是显现。如来者,就是清净自性。不能见如来,就是清净自性就不会得以显现。
若以色相的形式来显现清净自性,如果用音声求取如来的法身慧命,那么,如是之人修行的方向就错了,因为如来自性是不会从六根十二入十八界的层面上得以显现的。(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