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诗词悟禅机
文/李 鑫
诗词曲赋是中华文化瑰宝中一朵最最美丽的奇葩,而红楼诗词在向我们展现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一份对生命的觉醒与彻悟。透过那些文学与艺术完美嫁接的经典诗句,再插上富有理趣的翅膀,就一定会在每一个钟情红楼文化的学友心中展翅翱翔。
敬请各位研红学友随我一同穿越时空,锁定红楼,品诗悟道,参悟人生。
怎一个痴字了得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何世人皆醉“红楼”;中华千年文化瑰宝,为何只有研红学会。“三国”是谋略、“水浒”是义气、“西游”是梦幻,而“红楼”是人生。经过时间与历史的无情筛选与考验,我们依旧选择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去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饱览世间万象的曹公之《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中滋味,谁人能解?其中甘苦,谁人能知?在阅尽繁华盛宴聚散如梦,饱览悲欢往事转眼成空。短暂的生命,常常让人来不及享受就匆匆消逝,恍惚犹如过眼烟云。而我们透过充满灵性的文字领略这穿越千古时空的痴情,而红楼向世人展现的这幅人生画卷又怎一个“痴”字了得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
太虚幻境是曹公虚构的天国里虚幻的地方,而这种“以假求真,真中有假”的创作艺术不知扰乱了多少研红学友的视听。“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以提醒读者注意辨别书中的“真”与“假”。在这个喧嚣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凡人肉眼所及之物难道就是事物的本真吗?谁敢保证自己能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真假有无皆在自身,那是心性与悟性所能达到的境界。
世人都晓神仙好
这是甄士隐在丢英莲,遭火灾,卖田地,投岳父一系列打击后,而听到跛脚道人口中所念的《好了歌》。揭露了“众生皆苦”的社会残酷,可又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出路,无奈之余规劝人们弃功名、散金银、抛妻室、丢儿孙、去追求所谓“长生不死,来去无方”的神仙。而我们又要从中汲取哪些精神营养呢?淡泊名利会还一个更轻松的自己,可是抛家弃子又何以完成生命传承的使命,所以我们还应该以入世之态度做事,以出世之态度做人。如何在最恰当的时空做最恰当的事,适中而至乃人生大智慧。
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是甄士隐在听完《好了歌》一顿悟之后的注解,既有荣辱更迭、胜衰交替、贫富迁移的诠释,也发出了“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一切繁华之后皆荒芜,在人生舞台上谁又能是永恒的主角呢?在生命急行中却丢失了最美的年华,粉墨登场中迷失自我,可世间之人谁又能够尽早彻悟,及时修正呢?执迷之中上演一幕又一幕的荒唐又荒唐!
春恨秋悲皆自惹
宝玉在游太虚幻境时随警幻仙姑进入二门,抬头看见橫匾上写着“薄命司”三个大字,两旁对联为: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理解为:岁岁悲,月月愁,伤心处都是自寻苦;情不尽,爱难酬,美貌如花月又为谁?而在之前的“飞花逐水流,何必觅闲愁。”中“飞花”喻世事无常、繁华易逝,也预示了大观园众姊妹的美好命运短暂,一切幻想——包括爱情都将要逐水漂流。春天的梦境像浮云容易消散,纷飞的落花随流水渐渐远去;转告那些痴情的男妇们,何必自寻那些无谓的忧愁与烦恼。自寻烦恼与自惹悲伤难道不是时下芸芸众生之中你我所不曾躲避的情绪陷阱呢!“花开繁密处能拨得开,风狂雨骤时能立得定”何尝不是一种合理的生存智慧与生命的立足点呢?

辛酸泪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的荒唐言,曹公手中握了一卷一梦千古的红楼,眉宇间隐约一丝很远古的悲凉。红楼的宿命牵着前生后事的传说,黛玉亏欠宝玉的甘露,便要换一世的眼泪,纵然是情深意长,终究还是扯不断心事终虚化的无可奈何,泪尽而归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偿还前世的风月情债。金陵十二钗的绝世奇才,终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而惊世的顽石也不过是一块无法补天的石头,红楼轰然倒下,梦醒而碎,青灯古佛的云空未必空,随经文诉出曹公满腔幽怨。红楼无梦,只余梦影残痕。
“境由心生,相由心转;福祸无门,唯人自招。”种善因,结善缘。每一句经典诗词都是精神境界的升华,生命质量的飞跃,让我们用文化铸就人格,用生命激发潜能,心若清明,禅机自见。
【作者简介】
李 鑫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红楼人物》800字系列散文赢得众誉。多有散文、诗词、楹联、研红论文类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冰心文化传媒》—上海头条网络平台及《北方时报》《绥化日报》《神泉文化》《新风集》《明水红学》等县级以上书报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