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春雨的洗礼,竹乡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绿的树红的花,空气异常清新。4月11日下午,我和历史研究者周流宗、吴电智、武启龙、马红军赴河㡳镇杨坡川开展古迹考察,搜集古碑,充实研究资料。



在牛渠村,兄弟三人造像碑一千佛碑,晚清建筑还保持良好,到民国时期,寺内佛像全部被毁,房舍用于学校,村公所场地。如今,千佛寺古建筑仍翼角如飞,俨然仙山琼阁,似当年一样,护佑一方生灵。不难想像当年该庙宇钟鸣鼎食时,香火何其旺盛。

散落村中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碑刻有十多方,大多残缺不全。历史爱好者周流宗都一一拍照,对字迹模糊碑刻重点逐字认读,仔细研究。通过分析,这十多方古碑从不同角度呈现重修千佛寺情况及村中石桥建造历史。从功德碑上记述的“购买头发燃子、油盐肉菜、香墨黄腊、树木植椽、砖瓦兽脊、钉铁石灰及捐猫头、钩簷”可想而知修复千佛寺背后的辛酸与艰难。




还有一块镌刻有“恩义兼尽”(恩情和道义都尽到)的碑刻,年代及落款不甚分明,但还是对研究该村风土人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令人痛惜的是,村民竟把七八块石碑当作“水簸箕”,砌在一沟口流水处,根本不知道石碑重要性。

在村南,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辘轳压水井用的石臼(中间套水桩子),被现代文明远远地弃在尘封的岁月里,无人问津。

我们还与村中85岁郭怀交老人进行详细交谈,了解老和尚塔的身世之谜及其人文轶事。该塔原在徐冶甲院内,寺内住着一个和尚,院中有大圣殿、天王殿、小鬼殿。此塔毁于文革之时。



时间还早,我们又来到刀环村候氏祠堂,里边大殿破烂不堪,随时都可能倒塌。仰头看着墙壁上的壁画、题记,这些艺术成就如今几乎不能辨清了,不禁让人连连叹息。立有三块世系碑,仍然在无声地讲述着候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辉煌,教育和激励后人。








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记载,也是保留在大地上的生活。古碑是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灿烂文明,每一篇碑文都是一篇优美的文章。由衷希望乡村百姓能够摒弃浮躁的心态和膨胀的欲望,重视民间文物的保护,将它们当成本村的精神图腾,希望它们能和村子一样,在历史长河中长久传承。(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