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坡崖上望东坡
◎何民(四川都江堰)

张大千:青城望坡崖
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有一个地方叫望坡崖,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之为“王婆岩”。传说是李冰的二儿子李二郎为了降伏在岷江河中兴风作浪的孽龙,在“王婆岩”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卖面的王姓婆婆,将擒拿孽龙的铁链变成面条,在此设伏等待孽龙。孽龙逃到这里,见有卖面的,顿感腹中饥饿,便买了王婆卖的面条吃了,立刻就被李二郎的铁链锁拿,降伏于都江堰宝瓶口下的伏龙潭。因此这个地方叫“王婆岩”。
其实这个地方叫望坡崖。所谓望坡,说的是北宋西蜀著名隐士张俞在此盼望苏东坡归隐青城的故事。
张俞,这个名字一般人是不太熟悉的,但提到他写的那首《蚕妇》诗,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蚕妇》诗不仅收入各种诗词选本,并长期入选小学、中学课本和大学教材,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俞是北宋益州郫人(今四川郫县),字少愚,号白云居士,长期隐居都江堰青城山,是西蜀著名的隐士。张俞自幼聪明好学,以诗词文章名于世,和苏东坡,文与可、文彦博等为好友。张俞年轻时也向往功名,惜其仕运不佳,参加科考屡试不第,由此心灰意冷,绝意仕途。张俞曾经经人举荐,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但他看破官场黑暗,决心远离政治,归隐山林。他把官职让给他的父亲,自己回老家四川,在青城山隐居。

张俞画像
时值北宋政坛上政治斗争激烈,革新派和保守派都在千方百计打击对手,拉拢人才,壮大自己。朝庭数次颁布诏令要张俞任职,张俞就是不肯出山,史书上载是“七诏不起”。张俞不仅自己不愿卷入尔虞我诈的政治纷争,还多次劝他的友好如苏东坡等离开官场,到山林间做一名隐士,过快乐逍遥的隐居生活。
文彦博主政四川期间,也曾多次劝说张俞出来辅助他工作,张俞也拒绝了。
文彦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又是大书法家,他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达五十年之久,可见其政治上非常成熟、老道。文彦博既是张俞家乡的长官,又是是张俞的好友,非常爱才惜才,在多次劝说张俞出山未果之后,知其决意归隐,便资助张俞在青城山白云溪杜光庭旧居置屋隐居。文彦博为什么要在唐人杜光庭的旧居为张俞置屋居住呢?原来杜光庭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高深道士,道教大学问家,隐居之前曾官至户部侍郎,后归隐山林,隐居在青城山,潜心研究道教,著述颇丰,成为一代高道。杜光庭正是张俞效行的榜样,居于此,正合张俞心意。张俞隐居于青城山白云溪,从此便自号“白云居士”。
宋神宗熙宁年间,张俞好友,梓州 (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文同专程到青城山白云溪看望张俞。老朋友相见,大家都非常高兴。张俞以白云溪水泡青城茶款待文同。
文同字与可,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大画家,尤其擅长画竹,是画坛“墨竹画法”的开创者,苏东坡称其每每提笔,总是成竹在胸。文与可与苏东坡是表兄弟,文与可是表哥,苏东坡是表弟,比较熟知苏东坡的情况。品茗之际,张俞自然问到了老朋友苏东坡的近况。文与可说,子愚兄,子瞻知道我要来青城山看望你,特地嘱我代他向你问好。张俞连连拱手致谢说,子瞻近来可好?文与可一声叹息说,朝堂党争激烈,国事内忧外患,子瞻这个人哪又持才傲物,固执己见,屡屡以诗文得罪朝野,一贬再贬,日子不好过啊。叙谈中张俞得知,其时苏东坡因上书言事,反对新法,得罪了王安石和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已被逐出京城。张俞说,以子瞻之才,何苦盯住那顶乌纱帽不放,不如和我一样,退隐山林,到这青城山上做一个逍遥之人。文与可说,子愚兄,不瞒你说,子瞻听说你隐居青城,七诏不起,大为感慨,说,子愚兄乃真君子也。张俞一听,问道,子瞻莫非也有归隐之意?文与可说,正是。来时子瞻嘱我看看子愚兄归隐的地方,说,青城山是个好地方,青幽空灵,山清水秀,又是道家发祥地,自古就有宁封子、张道陵、杜光庭等高士在此仙隐,今又有子愚兄在此隐居,他日归隐山林,一定来此和子愚同住。
张俞听文与可说苏东坡要来此居住,喜不自禁,连声说道,如此甚好。并叮嘱文与可带信催促苏东坡早日回川。
文与可走后,张俞每天都沉浸在和苏东坡隐居青城,饮酒作诗,品茗填词的逍遥快乐之中。张俞请来当地农民砍伐荒山,修桥筑路,修葺房舍,酿制茅梨酒,焙制青城茶,只为了迎接苏东坡的到来。
青城山下有一山坡,坡顶地势平坦,居高临下可远眺进山之路,当地山民常常看见张俞站在坡顶远望,便问张俞,张先生在此张望等待何人。张俞说等我子瞻兄弟,东坡先生。
让张俞没有想到的是,苏东坡这样热衷于政治的人,一时的归隐想法岂能当真,即使在日后遭遇“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出狱后也未有归隐的行动,再后又一贬黄州,再贬汝州,三贬颍州,最后贬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直到客死常州,也没能回到四川,归隐青城。而痴心的张俞则在青城山一直等去世也没等到他的子瞻兄弟。
当地百姓感念张俞痴心,就将这个地方叫作“望坡崖”。
抗战期间,张大千先生客居青城山三年有余,听说了张子愚终生守望苏东坡的故事,感叹不已,数次造访望坡崖,创作国画《青城望坡崖》,款识:文路公镇蜀,买青城杜光庭读书堂故址以赠隐士张愈,号白云隐居。与可远蜀访之,苏子瞻因有归隐相依之约,愈遂剖险阻,期其归来,故云望坡,乃误为王婆崖也。庚辰八月写青城望坡崖,用石溪笔法。蜀人张大千。
《青城望坡崖》完成后,大千先生意犹未尽,又创作了大型国画《青城十景图》,将望坡崖列为十景之一,可见大千先生对望坡崖这段传奇故事终身难以忘怀。

位于都江堰中兴镇青城山下的望坡崖
·投稿信箱:378313918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