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梦》和它的小作者
名家旧作 | 邢秀玲
也许是母亲的天性,也许是编辑的怪癖,我走到谁家总是喜欢翻阅孩子们的习作 。天真烂漫的语言使我开心;而字里行间显露的小小才气更使我心花怒放,赞叹不已。当我第一次读到刘梦琳小朋友的诗时,兴奋得喊出了声:“嗨,了不起,青海的‘刘倩倩’!”
9岁的刘梦琳,正是在刘倩倩获奖不久才开始写诗的。她的第一首诗题为《雪的梦》,题目就颇有诗味,而诗中描述的意境更令人惊叹:“在一条崎岖蜿蜒的小路上,行人稀少,只有那厚厚的雪,还在做梦………春天到了,雪化作一只小鸟,飞在祖国辽阔的天空中……”我真不敢相信这些形象、新巧的诗句竞出自一个孩子之手。几天以后,我带着疑问,又去拜访她。
小梦琳仍然羞答答的,见了生人不声不响,可出现在她习作本上的《太阳的出生》使我喜出望外,一下驱散了心头的那几朵疑云。她是用多么出格、别致的手法写太阳的哟:“有个顽皮的星星,看见篝火里有只小白兔,就跳了进去,吃掉了小白兔;一下变成了又大又圆又红的火球,飘向天空……”呵,只有孩子的心灵才能这样妙趣横生,只有孩子的眼光才这样奇特大胆。后来,这两首诗都发表在《星星》杂志上。

也许有人会说:她大概是个“天才”吧!要不就是父母的宠儿,受着专门的熏陶,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其实,小梦琳既不是有某种特异功能的“神童”,也并非生活在温柔乡里,她的境况跟许多孩子一样:住的是拥挤的房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姐姐们穿小了的衣服,连一件御寒的大衣都没有。她还害过伤寒、肝炎、风湿热等疾病,身体也不够壮实。小时候的她,缺乏大人应有的关照和爱抚,也未曾领略过幼儿园的歌声和舞影,成天锁在斗屋里,眼巴巴望着父母远去的身影。伴随她的唯有孤独和寂寞。正如她在一首诗中描绘的那样:“在这寂寞的火柴盒里,度过了我儿时的梦。”
刘梦琳的父母亲都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文化程度不算高,收入也微薄,他们没有能力为孩子们提供优裕的物质条件,却尽可能多地提供给他们精神食粮。妈妈下班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爸爸抽空给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背诵唐诗宋词;他们每次上街,都给女儿们买回一摞摞的新书。两个姐姐贪玩,买来的书几乎全叫小梦琳垄断了。她才上小学四年级,就读了《世界优秀童话故事选》《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365夜》《太阳鸟和秃鹰》《科学童话选》《一千零一夜》《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及寓言、儿童文学刊物等300多万字的书。
每到星期天,别的孩子们满街满院地疯去了,小梦琳静静地坐在方桌前,眨巴着沉思的眼睛,把酝酿成熟的新诗写在小本子上。她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思天地是那样广阔,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无不化为新鲜活泼的诗句!她看到飘逸的云彩,就写道:“白云飘来了,送给我一张写诗的稿纸”;她听见风吹树叶“哗哗”作响,又觉得“这是远方来的风,在给树叶讲故事”;妈妈过年给她金丝猴奶糖,她便“5”她在院中晒太阳,就想到“用裙子撩回阳光,送给腿不好的奶奶”;她捡到一只蜗牛的贝壳,轻轻一吹,竟认为“那颤抖的声音,是它唱着生命的恋歌……”

在一首首精巧清新、真挚淳朴的诗中,展现了她的梦境,她的情肠;闪烁着她的希冀,她的理想。写诗,已经成为她的乐趣、爱好和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额外的负担。当然,她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上学以来,门门功课在90分以上,年年被评为好”学生。她也不是书呆子,喜欢做游戏,爱跳橡皮筋,但玩得有节制,不着迷。
当我向她爸爸问及“教女经验”时,他淡淡地说:“发现孩子们某方面的兴趣,就要因势利导,一抓到底,既给她布置任务,又不强制她,顺着她的心思来,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毅力……”
我也接触过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他们既不懂得儿童的心理,又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唯一的办法是灌输和责骂。除了完成没完没了的作业,不容许孩子有任何兴趣和爱好。这些低能的父母不会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种,却埋怨孩子迟钝,斥骂孩子是笨蛋……其实,孩子们智力上的差异是很小的,每个发育健康的孩子都是一颗优良的种子,只要遇到一块沃土,有阳光照耀,雨露滋润,必然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甜的果。

也许,小梦琳是一颗幸运的种子,她有一个写诗的爸爸,又碰到了喜爱文学的启蒙老师,她还结识了许多搞文字工作的叔叔、阿姨。他们关心她、鼓励她、考察她。每次的命题“考试”中,她都考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最近,又有一位写诗的同志前去考她,出了一个《星空》的题目让她作。她在7分钟内写出了很美的一首诗:“蓝宝石砌成的天空,眨眼睛的星星,凑成了美丽的星空。我驾着小舟,飘呀飘,飘向西天,去追寻爸爸讲的故事。”这位曾经持怀疑态度的同志不得不衷心折服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来青访问的老诗人蔡其矫亲切地会见了小梦琳,并捧起她带来的小诗本,戴上老花镜,从头至尾看完了她写的60多首诗,还赠给她首热情洋溢的诗:“你的第一支歌就是梦/梦见春天,梦见理想/你的心/是那梦中的小鸟/鼓起想象的翅膀/飞向银河/飞向太阳”。接着,随同蔡老一道来青的诗人北岛、江河、杨炼也都一一为她题诗留念。

这一天,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日子,在小梦琳的记忆中撒下了芬芳的花瓣。从此,她写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了。发表在《北京日报》《青海教育》《少年文艺》《青海湖》《雪莲》等刊物上的近20首诗,都跃上了新的高度,显示了灼灼的才气。目前,她已写了100多首诗,这仅仅是在一年的课余时间里完成的。
我不是预言家,我不能预测小梦琳的未来。但我深知,造就一个人才,除了自身的条件,还要有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密切配合。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才被扼杀的例子比比皆是。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党,已经为幸福的下了一代铺设了一条通向理想境界之路,只要不懈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攀折成功的花朵。
选自《江河源文存·散文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