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老师荐言:
这是一篇关于军旅生活的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防战士的生活趣事。
之所以把这篇简单朴素的小故事,作为精品推荐,主要是故事的内容,来自边防军旅的生活,真实而感人。
这些可爱的海防战士,远离家乡的城市和乡村,远离亲人和朋友,也在远离大陆。他们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坚守着国家的海疆。尽管生活单调乏味,环境艰苦险恶,但是他们保家卫国,坚守边疆,无怨无悔,苦中作乐。
题目老牛船,本身就拥有独特的时代和地域特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过去海防战士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关于战友陈守光和妻子的故事,描写的生动有趣,让人家感受到海岛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又感受到海岛战士以苦为乐,无私奉献的乐观主义精神。读后让人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海防战士的生活情况,并且对共和国最可爱的人,油然而生崇高的敬意。
老牛船
作者 张利
从大连港坐船去天津旅游,穿过渤海海峡进入塘沽港。我站在甲板上环视着两岸美景。欣赏从海平面升起的太阳。突然发现在我们的右前方,停泊着一条船号为"辽民3"号客轮。我当即就大喊了一声:“快看,老牛船”!我对着这老牛船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岛里人的老朋友啊,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你还认识我们吗?我们这些海岛人,可没有忘记你呀!
我们長海县军民,乘坐着你从大陆到海岛,再从海岛到大陆,究竟走了多少次,谁也无法数得清......。我们岛里人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模样。
六、七十年代,从大连到长海县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这条让人又爱又恨的"老牛船"。之所以叫它为“老牛”,其实它不像牛,倒是它的汽笛声有点像牛叫,它航行的速度更像牛一样慢慢腾腾。早上七点鈡从大连港开船、途经广鹿岛、大长山岛、小长山岛、獐子岛、最后到达终点站海洋岛已是晩上六点多钟。它以牛一样的速度,在海上航行了十二个小时。“老牛”也由此而得名。
要 说爱这条“牛”,是因为岛上军民上下岛全靠它(有时也会有部队的船艇),它给岛里人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它也把报纸、信件、包裹、影片带上岛,把海岛人的书信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说恨老牛、除了三天才有一个班次外、一遇到大风大雾,十天八天不通船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放雾季节(春天),常常把曰报变成了周报和半月谈,有的干部战士夸张地说:接到老婆來信说孩子生了、等她再接到她的第二封来信,孩子都快“滿月”了。
我有一个战友叫陈守光,一九六八年从黑龙江阿城入伍,结婚第二年家属来部队探亲、到大连后住在要塞区东关街招待所。当时正赶上大雾天气,“老牛船”已经有好几天没通航了。陈守光在岛上天天盼“老牛船”能来,家属在大连天天盼“老牛船”能走。着急也没有用,这“老牛”就是不走!半个月的假期已过去了十二天、招待所小黑板上仍然是那六个字“今日各岛无船”。他的爱人只能含着眼泪,踏上了返乡的列车。陈守光也只能望天兴叹!老天爷!你这雾放的啥时候是个头啊!“老牛”你怎么就不理解牛郎织女的心哪!他的爱人电话里苦诉到:上岛怎么比登天还难?我再也不上海岛了,我要再来就是你养的。可第二年,她又兴高彩烈地坐“老牛船”上岛來啦。
“老牛船”也给守岛官兵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每一次“老牛”上岛,海岛的码头都像过节一样,也可以说是人头攒动!邮电局接邮件的车,军队的大客车,连队来接来队家属的毛驴车,还有那数不清的自行车、手推车,人们都在翘首以盼,着急的等着牛叫。“老牛”一叫既有书信又有报,梦想的爱情也来到。每当通信员背着沉甸甸的邮包出現在营区时,到处都是欢歌笑语,有的在读着迟到的报纸,有的在读着姑娘的來信。不知道谁喊了一声“今天晚上有电影”!又是一阵欢乐的尖叫......。
就是这头“老牛”,给我们海岛人带来了讲不完的故事和欢笑!海岛人永远忘不了你亲爱的“老牛”!梦里也常常梦到你这条“老牛”,梦见你三等舱白色的小床,梦见你五等舱大通铺,还有那种奇怪的味道……。
望着那渐渐远去的的“辽民3号 ”,我心里在默默的祝福你“老牛”你辛苦啦!岛里人永远不会忘记你!请你接受守岛战士一个军礼!欢迎你再到长海来!岛里军民都会热烈的欢迎你!
这就是当年我们在海岛当兵时上岛下岛的交通工具“辽民3号”老牛船”。旧照片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彰显着历史的厚重!
张利简介:一九四八年出生在辽宁省长海县獐子岛。一九六八年入伍,在外长山要塞区水线营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营长等职,从军二十年。一九八八年转业后,经常在辽宁日报、前进报、大连日报 、大连晚报纸媒及《军旅警营》等公众号微刊发表文章,受到战友和同志们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