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饼上世纪六七年代重要早餐。如今年轻人很少有人吃烧饼了,因此,做烧饼,能做烧饼的人更少了。人们偶尔见到烧饼,买来吃,也只是觉得好奇,尝尝鲜,当零食。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多数人处于半饥饿状态,吃饭都是哄哄胃,那有零食吃哟。
上小学时和我同龄小伙伴所谓零食,就是自己找一个废弃的玻璃药瓶,洗干净,瓶里装入几块萝卜,放点盐,泡着,饿的时候拿出来解馋。早餐大多是把头天晚上的剩饭、剩菜用水煮一下来吃,俗称烫饭,有盐、有味感觉还不错。

那时,条件好点家庭,不过是一个二两的馒头或者 二个包子加碗豆浆。能有烧饼、油条加豆浆的早餐,称得上奢侈的了。
野猫溪下来经过一石板桥就进入石溪路,桥上有一废品收购站。出桥正面是一家糖果店,旁边有一家烧饼店。烧饼店门口常年放有一个烤烧饼的炉子。炉高有1米多,直径约0.8米。炉子中空,底下烧焦炭。焦炭没有烟子,火力旺盛,持久。
做烧饼时,先将头天发好面粉反复搓揉,感觉合适后揪成一沱一沱的,然后用手压扁,撒上盐,芝麻,再揉成椭圆形并迅速贴在灶孔周围,这是盐烧饼。甜烧饼则是刷一层水糖,撒一层芝麻。
烤烧饼时,师傅会根据火候,烧饼成熟度把烧饼不断向上移,免得烤糊。谁要买烧饼,师傅会从烤炉中选一烤熟了的烧饼拿出来给你。这时烧饼表面呈金黄色,凹凸不平状。凹凸不平是由于面粉根据发酵程度不同形成的内容效应。烧饼外酥内热,绵实劲道。酥脆但不像酥饼那样掉渣;绵实但不像麻糖那样沾牙。
盐烧饼五分钱一个,糖烧饼六分钱一个。烤烧饼时的香味可香及一条街。
目前能和那种烧饼媲美的,恐怕只有正宗的新疆馕了。前几天见茶园有人在卖烧饼,五元钱一个,于是买来嚐了一下,完全不是儿时烧饼的味道。
71年我工作后,上班得经过玄坛庙正街。那时家里父母都还在上班,没人做早饭,而且兜里也有几个钱了,路过正街百货公司,对面早餐店时,经不住诱惑就进去吃油条豆浆了。两根油条一碗豆浆才一毛七分钱,不过要粮票。油条六分一根,豆浆五分一碗。有时换个口味,一根油条,一块糍粑块才一毛五分钱。糍粑块五分钱一块。
那时油条炸得金黄金黄的,又粗又大,入口酥脆。我喜欢把油条撕成一截一截的放入滚热的豆浆之中吃,别有一番嗞味。不像现在炸的油条,黄里泛黑,篶丝瓜一样。据说是老油炸的,可能还和面粉质量有关系吧。
豆浆更不说了。那时豆浆,豆子得预先泡好,当天用石磨磨出来,过滤后再烧开。新鲜豆浆香,微苦,上面有一层膜,巴嘴巴。现在的豆浆大不如前了,除了没任何香味外,寡淡寡淡的,不加糖也许没人吃。
再说糍粑块,糯米做的,加有花椒,吃时有股麻香味,很有嚼劲。
如今生活好了,早餐也丰富了。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外,还有包子、面条。但大多数人喜欢吃牛肉面,肥肠面或在家中做自己喜欢吃的营养餐。烧饼、油条、豆浆也淡出早餐饭桌了,但我还是怀念那时的烧饼、油条、豆浆。
现在,食品虽然品种多了,但食材变了。大米做的漓米饮,米汤不养人了, 以前母亲没奶水,米汤就能养活小孩。面粉做的馒头更是一点不绵扎了,因此少有人以馒头为早餐主食了。我在煤矿上班时,听老工人说,自然灾害时期一个馒头可哄来一个女人(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