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垮古越今说刘寨
作者/杨进荣
01
刘寨,系甘肃会宁县的一个小镇,史称刘家寨子。因其东与宁夏海源县接壤,北与靖远县毗邻,东北与平川区连接,南与西吉县相靠。素有鸡鸡两省四县之谓,自古商贾往来,善做生意的囬民人,经常到刘寨收买马牛驴羊和粮食作物。大集镇,旱码头。
刘寨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属二阴田地,粮草丰茂,清至民国时期,是附近几县粮食主产区,糜子,小麦,豌豆,扁豆,胡麻,油麦,甜苦荞,土豆,山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一应俱全,属标准的小杂粮之乡。旱田,基本不施用化肥农药,所以属真正的绿色食品。
从刘寨寺尔湾出土的砖瓦和附近塌陷出来的窑洞遗迹可以窥探,刘寨在宋元时期就有大量人类居住生存。
寺儿湾山巅的古堡,一九七O年前后才被刘寨中学平掉种地。当时夯土基座两米左右,墙高一点五米以上。占地十亩左右,东西有暸望台,残堡内有残瓦碎砖片,随处可见。当地人叫元朝老堡子山,与西面相连一个小山丘的新堡子区别(杨家,修建于民国,现保存基本完好)。
刘寨土堡有北庄老堡子新堡子,小岔樊家堡子,裴湾李家堡子,东塬贾家堡子,李寨山梁残堡子,元埫堡子,李家塬孙家堡子,张湾堡子沟残堡,小堡河堡子。这些堡子大多只有残存,完整的很少。
古人修堡,一为军事所需,如北庄元代老堡子,山势高耸,眡瞰南北两川,横观附近四塬,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接续李寨社堡子,传递薪火,西南可御从白草塬长驱直入之敌。其余堡子一般皆是当地富户,为防匪患,存贮粮食,保一方平安所建。
寨是古代兵马屯集之地,也是宋元明时期的一种地方沿革建制。称寨的地方,大都和匪患战乱相关,因其乱或位置重要,便以寨口冠称。
02
刘寨是刘家寨子的简称,解: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一直称刘家寨子,计划经济时代称刘寨公社。鼎盛时辖人口近三万人,汉族为主,兼有回族居住。北庄社大地震前原住居民系海源杨姓回民和靖远迁至的樊姓、王姓人家。王姓是大家族,地震时全家掩埋,遭受了灭门之灾。
现刘寨镇政府所在地的大家系刘家,筑有结实的城堡,解放初期区政府、公社都在其中办公。后因社会发展,建设发展,拓宽马路,逐步拆除。现在南山下一截城墙,系张姓人所修,老者系脚户,幸苦钱粮,修建此堡。
刘家是人们所知所传,唯一见证刘家寨子历史的活教材,遗憾在解放前,唯一掌柜的,人称刘先生,被土匪抢劫时打死,因无子嗣,历史从此断代。硕大的刘家光阴也不知所衷。
现住刘寨居民,八百之九十以上都是海原大地震后从靖远通胃秦安定西西吉天水等地占田为业的移民。
03
从约定俗成的历史更概,现刘寨历史上属刘家,刘家寨子因刘家而命名,应是不争的事实。
刘寨是附近几县立集开市最早的地方。原集市在现北庄裴湾北山一线,零星活下的老人讲,铁匠铺、当铺、染纺、茶楼、油房、旅店,沿北山下修建,商业十分兴望,生意很是红火。加新龙宝寺从山底至右右护山都有庙宇建造,香客多,很是生动繁花。大地震后,山走庙毁,十户九绝,裂开的峡谷将刘寨川一分为二,从此以北南庄相称,集市向南迁陡,至现在。
刘寨沿改几经变更。清朝至民国时期,属靖远县管辖,现土高草滩土木新塬复兴种田七乡,均为刘寨,称靖远东同乡。民国后期,新塬种田复兴划归别处。解放初期设刘寨区,辖土高草滩土木刘寨。后人民公社成立,各自为公社,草滩分出最完,文化大革命结束,才分置成立人民公社。始终保持十二个左右的行政村建制,分别是刘寨村、李寨村二塬村、张湾村、李家塬村、后沟村、元淌村、东河村、王山村寨科村、后湾村、陈庄村。
现刘寨人口随学生在外工作和孩子外出打工,加上两西移民等因素,人口急聚减少,荒社的现象很是普遍,弃耕之地随处可见。生态环境改观,野兔锦鸡遍地,留守人员不多(特别象东河等偏远村社),水通,路通,电通,居民出行生活设施已彻底改观。
04
刘寨是一块风水宝地。盛产的粮食接济了附近几县人民。听老人们讲,民国时期,冬道腊月,驼队不断,驮回石磨和日用百货,运走一驼一驼的粮食。
唯一天灾人祸是一九六O年和一九七三年。六O年的灾皇是五七五八五九三年所致,人们纷纷卸下门栓斧子,到百十里外去炼钢铁,庄稼无人收种,粮食腐烂在地,黄鼠遍地。遇六0年天旱,没有存粮,大量人口外流讨饭。
七三年连续三年,天不降雨,吃水都靠供应,人均供给每人每天八两粮,玉米或红薯片。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刘寨是一个宽容的地方。不管哪里人,到刘寨走过,人们都会接纳其居住,供他们吃饭。想要移居到此,不欺凌,广接纳。所以一但寻根问祖,不说历史,仅民国时代,有十多个县市的人因慕此地土地肥沃,田地宽展,举家移住。
刘寨是一个农商并重,笃信耕读传家的地方。刘寨人深居群山之中,生在沟壑之间,民风淳朴,憨厚耿直,一边务农,一边逢集经营点小卖买,靠劳动生存,以苦力营家。居家唯愿儿孙成大成才,信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一心一意供给孩子上学是村民的主旋律,家家有学生,村村希求自己孩子读硕读博己成社会时尚。见面不谈前程,只聊子女上了哪个学校,现在哪里公干。良好的风气孕育了孩子不比吃穿,只比学习的心性!
数次漫步川塬,多次走亲访邻。一方水土养育的刘家寨子儿女,正在新时代的路上,用智识武装头脑,以吃苦耐劳的精神,拼搏在小康路上!

作者简介:杨进荣,会宁县刘家寨子乡人。本科学历。中学时代起在巜中学语文报》《诗歌报》《散文林》巜诗人》《驼铃》巜白银晚报》《白银文艺》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多篇。现供职央企,从事文字工作。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