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斋十四行》赏析
张静水(南庭闲月)
《微斋十四行》是诗人王端诚先生在望八之龄的又一力作。诗人酷爱十四行诗,是当代格律诗界研究十四行诗的专家,其十四行花环体格律新诗创作和成就更是成绩斐然。做为诗歌界有影响力的诗人,在望八之龄,仍然身体力行创作不辍,实是后来者的楷模。此诗集以整齐式格律体十四行诗为主,兼有几首参差式、复合式,还有集句十四行诗三首,诗论一篇,全集七十题百余首格律体新诗,彰显了作者的创作实力。纵观诗集,大部分是诗人的行吟之作,江南江北,欧洲美洲,俄罗斯的红场,埃及的金字塔,都留下作者的行吟足迹,不愧是行吟诗人!王端诚先生的格律体新诗,避免了流白和枯燥,真正的做到了在限制中自由发挥,将诗韵的美、诗意的美、诗歌形体的美有机统一,避免了豆腐块之谬指。余不妨择几首作品与读者共赏析。
赏析1(鱼城烟雨)
迷雾也浓浓
细雨也朦朦
人自雨间来
江向雾中涌
隐没了斜阳
消失了暮钟
我在雨间立
谁会雾中逢
歇息了耕农
凝固了时空
城已雾中藏
碑正雨间耸
留存了古迹
远去了英雄
这是作者游访钓鱼城之作。做为一个重庆人,钓鱼城应该是骄傲之地。当年重庆人民曾经在这里拒敌,挡住了蒙古铁骑,为懦弱的南宋留下一点尊严。这首诗成功之处是没有浅白的去描述钓鱼城的景物,而是巧妙地利用雨和雾这种自然物像来托衬人的心情,对于钓鱼城古迹仅仅点到两个字“城,碑”。虽然仅仅两个字,却并没有影响读者对钓鱼城的了解,因为多数读者早已熟悉古迹,读者真正想读的是作者的心情和感悟。即使对于不熟悉钓鱼城的读者,通过这首诗,也会产生去钓鱼城一睹尊荣的念想。“迷雾也浓浓,细雨也朦朦。人自雨间来,江向雾中涌”,第一节首先交代了这是一个迷雾和细雨交织的时刻,作者看到的人穿行于雨中,作者脑海里想到的那些历史中的人物也从雨中而来。雾锁江面,从高处望,仿佛江流如巨龙,在雾中腾跃,这样的物像描写,也衬托了钓鱼城的雄浑与沧桑。第二节“隐没了斜阳,消失了暮钟。我在雨间立,谁会雾中逢?”斜阳隐没,暮钟消失,此时恐怕游人已空,早早下山去了,而作者却逆行登城,在雾雨中感怀。伫立城上,任凭细雨湿面,忍不住发出“我在雨中立,谁会雾中逢”,是的,此刻无人来与作者相会,来相会的是钓鱼城的历史,历史中的人物,还有作者自己的内心。第三节“歇息了耕农,凝固了时空。城已雾中藏,碑正雨间耸”。如今钓鱼城早已不再耕田,历史已凝固,屈辱不重来,重庆已然是一个现代大都市,重庆人民更不可能让历史重演。钓鱼城被大都市包围,已是游人如织的景区,但它所代表的反抗侵略者的精神,如一座丰碑,在作者心里高高耸立,不论雨多大,雾多浓,这座英雄的丰碑都不会湮没。最后两句是诗眼,这是英式十四行诗的特点。“留存了古迹,远去了英雄”。作者对诗眼的处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顺理成章,前面三节已经将心情表达,后面两句顺其自然如江流一样,送走时空,送走心中的英雄,唯留下一座钓鱼城古迹让人瞻仰。这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赏析2(我来康河撑篙)
夕阳下我来康河撑篙
寻访一位熟悉的诗人
像他那样轻轻的来去
荡漾这波光中的艳影
告诉你我是寻梦的人
诗歌是我永恒的生命
暮色中我来康河撑篙
寻找诗歌丢失的灵魂
告诉你我生命的挚爱
诗歌是我永远的情人
今夜晚我来康河撑篙
拥抱心灵的至洁至纯
康河撑篙依然是沉默
新月一弯作别了英伦
这是一首追梦之作,也是诗人的一次追梦之旅。在伦敦、在康河、在一个夕阳西下的时候,游人少了,康河静了,思绪远了,梦更真了。读者一定知道近代民国诗歌才子徐志摩吧!他也是作者的偶像,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一首《再别康桥》曾经风靡中国,作者就是踏着与徐志摩一样轻轻的节拍而来,在康河上体味当年徐志摩的感受。然而时过境迁,徐志摩所处的年代正是旧中国多灾多难的时代,他看到了西方的现代化文明,却无法将它带回中国,那份无奈和伤感如夕阳落下,恰如当时的中国社会,一片黑暗。近百年后携盛世中国,作者前来寻访,心情自比徐志摩轻松,没有家国的沉重,只为诗歌的复兴。
诗的第一节先表明这次来康河撑篙,就是为了追寻诗人徐志摩的足迹,像他那样轻轻来、轻轻去。第二节,“告诉你我是寻梦的人,诗歌是我永恒的生命。暮色中我来康河撑篙,寻找诗歌丢失的灵魂”。作者来寻梦、要告诉谁呢?是这条康河,还是曾经在这里撑篙的徐志摩?我觉得都是。作者就是想说:我来寻梦,是因为诗歌是我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中,灵魂丢失,我有多痛。是的,当代自由体诗泛滥成灾,已无诗形,新月派的诗美论在自由体中再无踪影,作者要寻找到这个灵魂来给当代诗歌重塑生命。第三节,作者再次表达对诗歌的热爱之深,将诗歌形容成是自己永远的情人。“今夜晚我来康河撑篙,拥抱心灵的至洁至纯”。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作者已找到了那个梦,那个安放在心灵的至洁至纯的梦。这首十四行诗的诗眼富含深意,“康河撑篙依然是沉默,新月一弯作别了英伦”。在沉默中结束了旅程,在沉默中与时空对话,在沉默中荡漾波光艳影,沉默是寻梦者的康河,沉默是两位隔代诗人的心有灵犀。带着一弯新月,带着如释重负的情怀,带着振兴民族诗歌的希望作别英伦,也作别这个没落的帝国。

赏析3(弹琵琶的女子你别后可好)
——写在九江琵琶亭下
弹琵琶的女子你别后可好
美妙清音依旧使满船座客倾倒
不然我何以千里外赶来
把唐朝丢失的往事寻找
弹琵琶的女子你别后可好
凄凉身世永远把人们心灵缠绕
不然我何以千万遍低吟
白太傅催人泪下的诗稿
弹琵琶的女子你别后可好
异代重逢不要说我们相知太少
原来我也是天涯沦落人
我的青衫也一样的湿了
弹琵琶的女子你别后可好
千古才得重相聚天涯又分别了
这首诗属于参差体格律新诗,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与读者共同赏析,就是想告诉读者,格律体新诗并非单一整齐体,还有参差体、复合体,可以做到诗形的千变万化、婀娜多姿。定行诗也一样,可以在限行中有无穷变化。但是定行定体诗要严格遵守创作原则,比如柔巴依体四行格律体新诗,就是五步十二言四行,一、二、四行押韵,也可通押,不能随意改变字数和行数。
这首诗是作者寻游九江琵琶亭有感而作。读者一定熟悉白居易那首《琵琶行》吧,因诗中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成不朽之作。作者来此寻游,眼前当然会浮现白居易描述的情景,心中免不了产生无限的感慨。在此江此亭边,做一次天涯沦落人是每一个诗人的必然。此诗第一节起句“弹琵琶的女子你别后可好”,仿佛作者代表了白居易在千年后发出此问,可想而知作者已将自己带入那个不眠的夜晚,又一次重温那夜的相逢。这证明《琵琶行》确实是不朽名篇,如梦一样萦绕后世诗人的心中。作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听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美妙的琴音依旧让后来者倾倒,让作者自己倾倒。唐朝的往事,天涯沦落人的相惜,让作者无限惆怅。全诗用了四个“弹琵琶的女子你别后可好”,这是作者在内心里一次次的发问,每一次发问都会让作者情不自禁而潸然泪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寻梦之旅结束时,就是挥别沦落人之时,那个弹琵琶的女子,永远都留在了作者的情感和诗魂深处,也留在了读者的内心深处。“千古才得重相聚天涯又分别了”…

王端诚先生的《微斋十四行》,是一本单纯的十四行诗集,还没有完整体现作者的诗歌成就,据我所知,王端诚先生在新诗与旧体诗词乃至诗歌理论等方面都有不菲的造诣。仅仅是这一本薄薄的诗集,已然让读者如啜甘醇,回味无穷。里面收录的十四行花环体《秋菊之歌》《世纪之约》,还有众多行吟美诗,都是读者的饕餮盛宴。

附:
再赏《微斋十四行》
文/慕霞
为加速心灵滋养,
再赏微斋十四行。
会古今中外贤达,
览历史古迹辉煌。
神奇的异国风光,
在王老笔尖流淌。
拜大师莎翁雪莱,
但丁拜伦的殿堂。
把各路英雄豪杰,
在五洲四海颂扬。
讲述传奇的故事,
赞山河改变模样。
承唐诗宋词精华,
把东方之韵唱响。
2020.4.15.于山城长江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