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十五)
作者/吕兴福
接下来佛与须菩提讨论的中心意思是:如来自性既不能以具足色身而显现,也不能以具足诸相而显现,因为色身也好,诸相也好,它们所谓的具足都不过是方便安立的假名而已。真正的如来自性是远离一切色法和心法而独立存在的,所谓显现,实际上是无所显现,如果有所显现,那就完全不是如来自性了。
但是,无所显现并不是说不存在,当知正是由于这种存在,我们才修行的。
不能以色身显现如来自性,不能以诸相显现如来自性,也不能以识心显现如来自性。
当知:法身慧命的存在,它不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主观的存在;它不是唯物的存在,也不是唯心的存在;世间一切的主观客观、唯心唯物的戏论和争执,都与这种存在没有任何的关联,说朗而独照、绝相超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都不过分。
接下来三个小节,即二十一到二十三,均从佛法展开论述。
佛说:须菩提啊,你不要认为如来会这样想,我应该说了很多法。不要有这种念头,如果有人认为我说了不少法,就是对佛的诽谤,就是完全没有理解我所说的真实意思,就是不了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知道,从佛初转法轮到示现寂灭,讲了四十九年法。前文在破“法空”时言,“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里为什么说“谁说我说法即视为谤佛”呢?
这是在破对佛法的执著,为什么呢?
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随即说法,于不同根器者契机而说不同的法,比如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等;再说,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都是方便法,都是桥梁、道路、渡人舟,标月指,只是方法和方向而已,不可执著。
因此法无实法,法无定法,说法者无法可说,一切法都是方便说,我们学佛的人要了解义理,不予执著法和法的名相才对。
整个大品般若都在强调:无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无十二因缘法,无六度万行可得,无五根五力,无七菩提分,无八圣道分,无三十七助道品,无十八不共法,乃至无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因为清净自性离一切法,离一切语言文字,离一切戏论。
若有所指,必然有相;若有文字,就是安立了名相;一切言论,总无实义,因此如来无所指陈,不可言说,远离戏论。
须菩提又问:那么,有那么些众生在未来世听了佛法,能生信心吗?
佛在这里作了原则性的回答:能够闻说是法者,他们已经不是一般的众生了,因为有学佛证果的知见可执著;但也不能说他们不是众生,由于他们尚执相,故未脱离凡夫相。
在这里,我们不难体会佛的意思:只要众生执著我所说的法不放,虽然他学法念佛,但他依旧是众生!
须菩提听到这里,思想完全契入了佛的心思,已见真性。对佛说:世尊,你于正等正觉,是不是什么法也没有得到?佛连声答对,如是如是,我真连一点法也没得到,就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过是一个名相罢了。
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就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不要认为没有成就正等正觉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正确法门了。还是有的,不但有,而且是法平等,没有重要与次要,没有高与底的分别。
对于万法不起分别心,万法平等,万物平等,众生平等,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懂得了这一道理,才能得以解脱,才有可能趋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平等之心怎么来呢?
佛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以清净心修善,就能成就。简单地说,就是离相修道,小标题上的“净心行善”同一个意思。
这里有一个名相叫“善法”。古大德有一段解释,理论性强,文辞古奥反倒不好理解,因此我们知道行善的法门、方法、作法,能令众生喜欢的法就叫善法,否则就是恶法。(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