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绚丽朗清晨
——王景霞作品研讨会发言录记
鲁 湃
一、从文笔谈起。
《裂取四书好补天》这个题目很新鲜。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字典 》1998年版第797页,看到“裂”字的释义:一、破而分开;二、花瓣的裂口;三、裂变的意思。这里我看景霞用的是“破而分开”的意思。如不对,就应了一句名言:“100个读者就会有100个哈姆雷特。”就像王景霞老师在一篇主持串联词中引用鲁迅评《红楼梦》的一段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要我说就是:“百味白思,千味千尝。”要我写这篇文章,题目可能不用“裂”字而用“猎”字。但认真琢磨还是“破而分开”这个“裂”好。你看《红楼梦》是一块五彩缤纷的大锦绣,《四书》是锦绣的一小块儿,王老师拿这一块儿仔细研究,也就是给添上几针美丽的彩绣。
明水红学会研究《红楼梦》与众不同处是大家的分工合作,比如:景霞研究文学方面;耿老研究典故方面;景仁研究《诗经》方面;我写佛学方面;常典研究饮食方面;李鑫研究教育方面;轩竹研究账目方面••••••每一个人都为《红楼梦》织上了一块儿锦绣。大家每一块儿的锦绣再重新组合一起,那就是一篇多么炫丽多彩的霞光耀眼的华章啊!这叫什么?这是一种战略,就是各尽所能、单兵独进,各个击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一体共荣。实际200多年研究红学的经验证明,大师们的成功和观点都是集以上众多的资料和观点考证而成的。
写文章有三难,就是题目开头和结尾。昨天我和孙宝军谈这个问题,他很赞成。最难的就是题目,我有一篇文章《掩烧纸宝玉宣谬论》,初稿写了六个题目,都不如意,最后确定了这个题目。开头还好办,不行就来个开门见山,结尾不好收,这是一个难处,结尾要余音缭绕。让人读后感到很有味道,就像品茶一样:尽为不尽。王老师的这篇文章具备这些。

二、突破荒唐言、混帐话的话题。
关于这个问题,200多年来人们都承认:“贾雨村言、甄士隐去”,但是真正像裴玉生会长这样抓住荒唐言不放,研究到如此仔细,从我接触的所有资料中还真没发现。我每天都看很多红学资料,大家感到的是资料少,再就是找不出荒唐言。
第一个问题好办,大家借阅一下来个知识共享;再就是多逛旧书摊,那里有宝可淘,我在那里得到了许多资料。
第二个问题,你仔细去读就会注意《红楼梦》中所引典故、诗词以及人物之间产生的事件中的矛盾及每个人自身的行为之间的矛盾就可以了。
怎样写?不要怕!我送你一句话,是吴晗先生在清华大学写在照片上的自勉语:“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多读些好书,少说些空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胡适先生说的。在这里,我还要送你胡适先生在天目山开山老殿留下的一副对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不差对联的联律要求,我看上联改成:“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更适合做学问。
有一位先生说,他看出了黛玉的年龄有问题。我说:“你能写篇文章吗?”他说:“写不好,怕别人笑话。”他说的实在话,每一个人的处女作拿出来时都有这种感觉。我对他说:“你知道高玉宝吗?当初写《半夜鸡叫》就是靠一种胆,就是自信。至今这位先生也没写。再一个说是我的老同学,从领导岗位到二线工作。此人文笔很好。我说:“你可以写点红学文章!”他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不行啊!这可不是小事情,人家专家都整不明白的事情,咱们可别乱写。”我说专家也是人,他也是从第一篇开始写的。他摇了摇头,上几天他见到我说:“《明水红学》办的不错啊!还真像那么回事儿,整出东西来了。”
正如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儿一样,王景霞的文章不足之处就是论据,如果再详细一点更好。比如介绍一下《大学》主要内容、作用影响等。再就是结构不十分严谨,这也算是求全责备吧!

【作者简介】
鲁 湃 字俊峰,号昌成。满族,祖籍辽宁复州城。1949年4月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高中文化,1966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国家四级科研网县级技术员。中学教员退休。有数篇教研、学术文章及诗词、楹联、散文等作品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国际艺术网终身艺术顾问,黑龙江省红楼梦学会、诗词协会、楹联家协会、先进文化促进会会员,第二任明水县红学会会长,《明水红学》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