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乱石铺街》
前言:王振强
文字整理:蒋士英

前 言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聚集在扬州从事创作的一些书画家。在艺术追求上,他们的志趣相似,风格相近,不泥古法,锐意求新,造诣很深,成就极高,对中国书法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灿烂夺目的群星,在思想情操上,由于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出身贫寒,经历了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傲视权贵,同情下层民众的疾苦,在不同程度上为民众做了一些好事。有的人甚至为此遭受打击迫害,其事迹不胫而走,在民众中广泛的流传。
在故事里,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理想化的手法,对同情人民的艺术家,寄以敬仰和怀念之忱;而对压榨人民的权贵,基于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这是理所当然的。
被认为扬州八怪的成员,其说不一。综合诸说,计有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华岩、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十五人。其中,比较公认的说法为前八人,其余七人,大体上亦可纳入扬州八怪画派之内。本书收集了他们当中前12人的故事。为保持习惯的说法,仍称之为《扬州八怪的故事》。
接下来一起来听:扬州八怪故事之《乱石铺街》

《乱石铺街》
扬州八怪中,郑板桥人怪、画怪、字也怪。历代文人画家中,谁曾有过他的字体?没有。一般是八分书,他却是六分半书,分行布局,斑驳陆离,人称“乱是铺街”。若问是怎样得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哩。
据说,当初他住在扬州天宁门外枝上村。三间茅屋,一块花圃。经常有人上门,请他题诗作画,门口进进出出,他不嫌烦,倒也乐意,是个练笔的机会嘛。
他的书屋里,除了两个旧书橱外,墙上挂满各种字帖,有清秀婉丽的柳体,有沉雄浑厚的颜体,还有龙飞凤舞的草书。他时时在房里踱着,双手剪在背后,用神揣摩。
这一天,徐氏夫人在窗前梳头,看见一对花蝴蝶在院子里围着夏兰,翩翩起舞,就伸出纤丽的手儿指给他看。郑板桥上前一看,深思随着蝴蝶的舞姿,起落翻飞,手却在徐氏夫人的后背上画起了蝶恋花的“恋”字来。
“唉,你画的什么呀?叫人怪痒痒的。”徐氏夫人转过身子问。
“噢,我在练字呢。”郑板桥醒悟过来,很不好意思。
“人各有体,你为何不画自己的呀?”
是呀,人各有体。徐氏夫人无意的一句话,竟触动了他的心思。我为什么定要效仿古人呢?他不由发了一阵痴。到吃午饭的时候,心里还在想着:我应该写什么体呢?
忽然,窗外暗了下来。他走进窗前看看:原来天变了,只见空中乌云翻滚……不一会,书房里竟是黑漆漆的。唰的一下,一道紫色闪电像一只长剑,从空中劈了下来。刹那间,把院里一条花径照亮,路面上那布满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突然在他眼前闪闪发光。他的心,也顿时照亮了。只听他大叫一声:“哎呦!”就在这时,雷声隆隆,咔嚓!就像在头顶上炸开,吓得徐氏夫人上前一把抓住郑板桥的肩头,抖抖索索的问:“你、你、你怎么了?”
“我?哈哈,我得到宝贝了!”郑板桥发狂的笑起来。
徐氏夫人急忙用手摸摸他的脑门,又摸摸自己的脑门,不由差异起来,他并不发热呀,好端端的人,怎么说起胡话来呢?
这时,窗外黄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的抛掷过来。雨越下越大,不住闪电响雷。郑板桥不怕雨点溅在自己的身上,望着窗外发暗的花径,先是若有所思,终于想好了主意。
雨下过一阵,天亮多了。郑板桥就坐在桌前,急忙挥笔练起字来。他把真草隶篆的技法揉合在一起,抛去古人八分书,写成六分半,独具一格。像绘画一样,字写得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的横竖撇捺,犹如竹竿兰叶……后人称他写的字如写兰。
这话说到郑板桥的心坎上去了。他笑笑,下笔在《墨竹图》上题诗一首: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碟。
想不到,郑板桥采百家之长,集成自己的“乱石铺街”。从布局上来看,确是一幅绝妙的画哩。后来,他渐渐的名声大了。据说,连朝鲜国的宰相李艮,也闻名前来拜会,再三恳请才求了他的字去,奉为翰宝哩。
整理人:蒋士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