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赵公山麓,岷江河岸的麻溪乡,东边与白沙为邻,南与玉堂镇接壤,西与阿坝州汶川县交界。北与龙池镇隔江相望,因有一条常年奔腾的小溪,溪两旁有两排很大很大的麻柳树而得名。
当初的老麻溪,是茂县汶川到川西平原的咽喉之地。来来往往的客商,都是从川西平原背茶叶、盐巴进山的背客,那时候,因山势陡峭,科学不发达,只有一条、只限行人通过的羊肠小道。
一到晚上,窄窄的麻溪老街虽然没有现代的灯红酒绿,却是热闹非凡。茶铺子,小馆子,酒馆子,旅店子。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叫卖声不绝于耳。每到夜晚,店子里的伙计,拿着快板儿,在门口吆喝:“过路的客,路过的客,听我吆师来说明白,麻柳树边好景色,流水清,鱼儿肥,住一晚上就不想回。”
麻柳树下,长长的枝条如少女长袖,轻抚粼粼溪水。鸟儿将巢安在繁枝嫩叶中,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鱼儿在树根下的水中游弋,空气清晰,景色优美的麻溪小河,让来往背客们流连忘返。
在那住宿一晚的商贩们,每到清晨,都会三三两两拿着毛巾,在河边洗脸,洗衣服,摆龙门阵,有的甚至用撮箕,在麻柳树下的水凼里,双手把撮箕轻轻一推动,那肥壮的细白鳞鱼就会顺水进了撮箕,蹦跳的鱼儿溅起背客汉子一脸的水珠。不到一盏茶功夫,几斤鱼拿到馆子,请锅儿匠加工一番,便是一顿人间最美佳肴。
其实,最早的乡境宋熙宁五(1072)年,还不叫麻溪,是属青城县滋茂乡。元代属灌州滋茂乡。明代属灌县滋茂乡。清代属筏村,咸丰时(1851-1861),分属麻溪局和遵谕局;光绪三十一(1905)年,属西七区;宣统三(1911)年,属漩口乡。
在民国初年, 1936年,因老麻溪街繁华热闹,麻柳树下的溪河边风景独特,才把联保设在那里。门口挂着大大的一个牌子:“麻溪联保。”
1940年,民国政府把麻溪联保与玉堂联保合并置为玉溪乡。1941年,玉溪乡分置为玉堂乡和麻溪乡。
解放后,在1957年,由于沙金坝电站的上马,在岷江河上搭了几座桥,交通便利。与白沙乡合并,成为紫坪乡。
1964年的特大洪水,冲毁了岷江河上的桥梁,麻溪人无论开会或者运肥料,都得从灌县的青城大桥转一圈,才能到达白沙乡。为了便于群众生活,和工作,71年底,经省政府批准,把紫坪公社恢复成麻溪与白沙的两个公社, 1983年12月,改麻溪人民公社为麻溪乡。
赵公山下的麻溪啊,那条葱绿麻柳河边,那条繁华的小集市,在若干年后的今天,紫坪铺水库的依山旁水,清粼粼的湖水泛起碧波,是都江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让来来往往的世界游客流连忘返,让我这个漂泊异乡几十年的麻溪女儿魂牵梦绕。(文/黄春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