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厂:历久-弥新-再励
文/赵式
老厂位于重庆市长江之南的迤逦群山中,因曾是川黔盐茶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和繁华埸镇,在昔日巴县府108个埸镇中颇有名气。它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历久弥新再励之地,值得挥笔一书。
历久篇
川黔盐茶古道是古代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的一处重要的对外交通要道,重要性可比肩闻名全国的茶马古道。古代四川盛产盐巴,但缺茶叶;东南地区盛产茶叶,但不产盐,双方需要交换茶和盐,所以就有了这条盐茶古道。盐茶古道纵贯川黔两省,当时两地的马帮,走过重庆和贵州的重重大山,连接着东南、中原各地和四川、重庆的交通与贸易。不光是盐和茶,还有布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通过这条道路转运。
因川黔盐茶古道而兴起的老厂,那时的街道呈南北走向,青石板路面,有500余米长,两边多数为一楼一底、穿逗斜屋面、竹蔑或木板为墙的瓦房,街道分上下两个埸口,铁匠铺大多分布在下埸口,上埸口是山货药材土产的集散地。而今老厂地区保留下来的不少小地名,如马家店、马房、杀牛坪、贵州坟等,都与当年作为重要驿站的功能有关。
当年一队队马帮从贵州方向入川,经赶水、界石、鹿角到这里后,都要在此打尖歇脚,作长途跋涉后的物资补充,给马匹修脚钉掌。货物嘛在此办理转运,经过黄桷垭和老君坡,从海棠溪或龙门浩过长江到朝天门。据走访世居在此的老人得知,那时老厂的铁匠铺常年有二十多家,铁匠铺生意十分火爆,从早到晚风箱拉得呼呼响,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铁匠铺除了打马掌外,还要打各种型号的船钉,供应给造船厂和修船匠。
修马脚、换马掌的技术含量高,稍不留意,就会把驭马废了,因此由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马掌师傅负责。
驭马长途跋涉后十分劳累,栈房负责悉心照料,进入马厩后及时给马卸货梳毛。给马喂新鲜草料时,要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黄豆、碗豆、胡豆等精料。冬天还要烧温水喂马。
栈房对马夫们需求了然有数,解渴的茶水和烫脚的热水是随时准备好的。马夫们对吃的不讲究,每顿一大碗冒儿头老干饭、一大碗萝卜汤和一碟泡菜就行。如果想喝二两或开开荤,有本地酿的土酒、杂碎汤和卤肉供应。睡觉安排在房内二层的木板上,夏天备有竹席和竹扇,冬天在席子下铺厚厚的谷草御寒。
大约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日益增加的马帮服务量使老厂揽接不完,于是陆续在到黄桷垭方向的现称为新市埸、新厂坝等地方,新建了不少铁匠铺和栈房。由于货物在这一带转运,驭马不进城,有商业意识的人,就和马帮勾兑好,将暂时空闲的驭马用来短途载客赚钱,当地的老百姓称为“溜溜马”。老重庆后来不少地方时兴的“溜溜马”就是发韧于此的。
记得当教师的先父给刚上中学的笔者讲过川黔盐茶古道和老厂的诸多往事。当他说到老厂那些铁匠铺时,还随口引用了李白的诗来形容生意火爆的景况: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赧郎即铁匠也。诗中铁匠们在严冬夜晚边唱歌边打铁的埸面,使少年时的笔者产生了罗曼蒂克式联想。
弥新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笔者的三哥三嫂是老厂一所中学的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三哥考上大学读书去了,三嫂既要忙工作又要带一岁多的孩子,不久自己也开始读函授(那时代文凭升温迅猛,当教师的人更离不开它!)每天十分辛苦。先父母与笔者在周末就到老厂去看望孩子,帮忙做做家务。
那时到老厂的公路是凸凹不平的石子路,没有公共交通,只有货车行驶。晴天灰尘飞,雨天泥浆溅,行走十分不便。笔者曾给先父说:我硬是想象不出来当年那热闹的样子。先父说:三十年代川黔公路通车后,川黔盐茶古道的作用逐步消失,老厂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乡镇,交通也很不方便,的确没得啥子摆得上桌面的东西来说了哟!
可喜的是,从改革开放伊始,老厂“咸鱼翻身、铁树开花”,又逐渐热火起来了。凸凹不平的石子公路改造成了柏油公路,开通了公共汽车,新建了几处住宅小区和公园,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在此建立了分校。过去三六九赶埸的习俗延续起来了,每逢赶埸天,邻近地区的不少人都要来,真格儿热闹非凡。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方土地的火锅在驰名中外的重庆火锅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且不说有众多本地人常到此大饱口福,有客自远方来,主人邀客至老厂,追忆盐茶古道和马帮文化,在“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风情中品尝火锅,已成为不少商务往来和渝家百姓高档次的接待安排。
笔者来讲讲巴倒烫火锅的历史和发展。巴倒烫火锅的创始人朱西之是老厂人氏。上世纪末,朱西之女儿朱静为了赚钱给孩子治病,和老公王文军选择了做火锅,自幼爱操弄饮食的王文军成为朱静最得力的帮手。经过数月不间断实验,他们终于掌握了秘方上的炒制技术。起初他们在开县重立“巴倒烫”火锅招牌,开始其创业之路。2001年,两夫妇夫妇辗转到四川巴中开巴倒烫火锅,开业伊始便门庭若市,生意出奇的好,尔后获得了中国饭店协会颁发的《中国名火锅》、《健康放心火锅》等殊荣。随着事业的成功,朱静、王文军夫妇想得更多的是落叶归根,一是能就近照顾逐渐长大的女儿;二是能将其祖业“巴倒烫”火锅在其滥觞之地发扬光大。2005年,两夫妇从巴中回到了老厂,经政府批淮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在老厂附近租赁土地,斥巨资兴建了“巴倒烫”火锅山庄。
在经营 “巴倒烫”火锅山庄的过程中,会用脑子做生意的两夫妇发现“巴倒烫”火锅与“马帮文化”有着无法割舍的历史情结,于是注意收集马灯、马鞍、马镫、马铃铛、马刀,还有马夫穿的羊皮背心等等,作为店堂内的装饰,增强了“巴倒烫”火锅山庄独特的品牌文化内涵。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们的支持下,两夫妇依托“巴倒烫”火锅的历史传承,大胆的提出重庆火锅又一起源“陆派火锅起源说”,把用纯净山泉水和时鲜菜品为代表的山之陆派老火锅,与代表江之水派的老火锅区别开来。
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各类专家学者翻阅大量史实材料对其考证,认定这一说法后,将火锅一条街改为陆派火锅一条街。从此以“陆派·巴倒烫”火锅为龙头的陆派火锅一条街,在重庆赫赫有名并声名远播,成为重庆火锅的又一“镇山之宝”。此举使朱静与王文军两夫妇从单纯老字号继承者、传承者,步入为行业翘楚和领军者,此举也扩大了重庆饮食文化,特别是火锅的研究领域和挖掘范围。
再励篇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个地区的发展也如此!老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以前贵州云南的马帮是从巴县鹿角经三百梯到老厂的。三百梯具体位置在哪里呢?随着岁月的流失,不少人只闻其名难寻其踪,前些年怀旧探奇者费了一番功夫才找着。从老厂泉山垭沿着曲折的山路,上山数百米,又下一个山坡,昔日的三百梯便出现在眼前。笔者曾伫立在三百梯沧桑的石板路上眺望,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了,没有人声只闻鸟鸣,沿路两侧树木葳蕤,草花繁茂,地上布满枯枝败叶......
不少史学大家认为李白的流放地是贵州夜郎。为啥现在除了贵州桐梓有李白遗迹外,当年是川黔盐茶古道必经之地的綦江东溪李公坝一带也有李白遗迹呢?经翻阅资料,可得知历史上东溪曾属夜郎地界。于是笔者猜想,李白名声大,慕其名者不少,到流放地报到后,待遇比较好,能四处游山玩水,从他在桐梓写的诗中就可知道。綦江李公坝一带,他去流放地后估计去游玩过。当然这有待于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
川黔盐茶古道重庆方向的起步段——老君坡(现称黄葛古道),临近城区,风景独特,与老君洞相邻,经改造已成为一条旅游健身热线。而今川黔盐茶古道其他路段却是满目疮痍,如果有关地方开展合作,把从老厂到鹿角、到......的某段古道,按修旧如旧的方法开发出来,既能为市民提供一条新的探古观光旅游路线,也能有助于发展这条路线周边地区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