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恨绵绵
--后蜀美女花蕊夫人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蜀中称帝达30年之久,他是继承父皇孟知祥势力而得到蜀地的。这位蜀皇帝在全国较乱,难以统一之时,在父辈们的拥戴下,能顺应蜀人利益,安邦治蜀,过了几十年的安稳愉悦的生活。使成都成为相对安宁休闲之地,也许“休闲成都”习惯就从那时开始。从政绩看,孟昶胸无大志,无统一全国之志,也因此,他的不作为使蜀中得以发展。从生产发展看,蜀人继承发展了汉时的丝绸业、手工业。这些小工业又带动了其它行业,使成都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在当时十分发达。从农业生产发展看,因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天府之国粮食作物一点不缺,人们便乐于现状,悠闲自得其乐。从文化发展看,这一时期蜀地文化也得以发展,诗词歌赋等文章佳作继承和发展了汉唐之时司马相如、李白、杜甫等文豪的遗风,还产生了国内第一幅对联。不少名篇佳作反映了达官贵人,宫中生活,如著名的《宫词》,至今读来还是地方史学家研究当时蜀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成都市民生活、社会风俗的重要文献。孟昶与宫女们喜欢秋游,观成都芙蓉花开景色,他强令成都人在城内大街小巷空地、墙上遍种芙蓉树,花开之时,那景致烘托出这座美丽无比的芙蓉花古城,使成都今有“芙蓉城”别称之美名。安稳休闲之都居住的宫女们与达官贵人饮酒唱和佳作,还是我们了解后蜀美女们宫中生活的依据。
如《宫词》百首之三写龙池是:“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往碧波中。”
龙池是修城墙留下的池子,池子引的是摸底河水,它又流向锦江。“杨柳丝牵两岸风”多美的景致,“画船来往碧波中”一幅蓉城龙池平湖美景的天然画面显得何等安宁休闲。
又如《宫词》百首之三十三记录宫中人的生活感受写道:“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深长作远滩声。”这幅宫中宫女们安宁休闲生活情景,给我们描画了那时安静异常的成都之夜只有小溪流水、只有水声了,且是由人踩踏水车将水送入宫中的。
再如《宫词》百首之三十二直写宫女道:“殿前宫女总纤腰,初学乘骑怯又娇。上得马来才欲走,几回抛鞋抱鞍桥。”
还有《宫词》百首之三十六也写道:“罗衫玉带最风流,抖插银篦慢裹头。闲向殿前骑御马,掉边横过小桥头。”
前两首可谓写物,后两首便是写人,写宫中美女学骑马儿,爱穿戴爱打扮,爱拉风。
上述几首《宫词》出自于谁呢?出自宫中的蜀地美女“费氏夫人”之手。“费氏夫人”蜀地美人,因才貌出众,被选入后蜀宫中。后蜀皇帝孟昶不久便册她为妃,封号为“花蕊夫人”,因她貌如芙蓉花蕊,芬芳可人。她姓费又称“费氏夫人”。《能改斋漫录》说她是徐匡璋之女,青城人,又有称之为“徐妃”,《后山诗话》夸其色似花蕊,工诗词,笔调绮丽靡漫,善骑射、风流蕴藉,是我国唐五代后蜀一位才貌双绝的人物。
什么是美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外表固然是第一印象,但这只是一般男士们的固有选美标准。然而,稍有生活悦历,知识悦历的男士又认为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女。“花蕊夫人”留存的以上几首诗反映的虽是后蜀宫中生活,但内外在统一于一身是她的独到之美。
“花蕊夫人”的写景,记人,记事,表现内外美的远不止以上几首宫词。能全面反映出她的美还在于她后来的境遇,她写诗表现的气节。公元964年,赵匡胤在统领大片国土称帝后,发兵蜀地,势如破竹。当孟昶接到前锋兵败消息,自知大势已去,鸡蛋碰不过石头,为保全自身,也为蜀中百姓,他选择投降归宋之路。当然,这一切社会变革宫女们是不知情的。这年正月,由花蕊夫人伴夫同离成都去汴京(河南开封)受降。离开成都东去时,花蕊夫人才了解到此行非同昔日之游山玩水。于是她写下了:“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据传说这是她行走在广元昭化县城地段住下,一夜难眠,早晨醒来后题写在墙壁上的半阙词,因失去自由,被押送人催她走而无时间写下后半阙。后人读后为她填补上:“三千宫女如花面,妾最婵娟,只恐君王宠爱偏。”那“春日如年,马上闻杜鹃”是何等愤怒之心情跃然纸上,真有蜀先王杜宇王失国化作杜鹃飞进山林,每到春日种谷时节又飞回川西坝大叫他的臣民们别忘了“种谷!种谷”至滴血之时声声哀叹,是“离恨绵绵”。
生活是诗。花蕊夫人生活的突然改变,使她由安宁到动荡,由主子变为阶下囚。于是这起伏的人生使她美的内在不断展现。孟昶和花蕊夫人抵汴京后,见到了宋太祖,宋太祖见花蕊夫人虽人到中年,但那外表依然十分美貌动人,便指责她和蜀中宫女们导至了孟昶胸无大志,且不战而降,没有志气。然那孟昶面对赵皇的侮骂指责是低头无语以对。在京七日便不明不白死去。面对死去的亡夫,花蕊夫人写下了《述亡国诗》应赵皇,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诗表达了花蕊夫人内心世界的呐喊!成为千古绝唱。即悲愤又婉转,语措得宜,神情似立。宋太祖读后并未杀她,而是将她留在宫中善待。但这位才貌俱佳的后蜀美女将其亡夫的像挂于自己的屋中以祀。其后,她也病逝于汴京玉真宫内。
2012年2月12日,笔者驱车去青城山,车行至石羊古镇,见维修一新的石羊广场除石刻三头石羊外,那广场壁面处还有几面石墙,围观者众多,上前观看,竟有后蜀花蕊夫人石刻像,她的生平介绍。原来,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使石羊古镇毁坏严重,“三年重建”时,该镇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援下,扩建了石羊广场。那石壁上携刻写道:
“花蕊夫人,青城县(治所在古城杜家墩子)人,费姓,幼能属文,尤长于诗,以才貌事后蜀主孟昶,(公元934年至961年在位),得幸,赐为花蕊夫人。在蜀宫与孟昶共同生活的二十余年里,这对年轻君妃前期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使后蜀在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成了比较安定、富遮的乐土。”孟昶即位后,宵衣财食、励精图治、诛除权臣、加强集权、攻取凤州,三州来附,广开言路,休恤民情,颁《劝农诏》,发展经济,手著《官箴》约束僚史,聚集英才,敷扬文教,勤民爱民,减少冤狱,新建宫苑,广植花木,使“蓉城”之名千古流芳。
花蕊夫人以才色名重蜀宫“堪称六宫纪室”足号“一代佳人”。所写《宫词百首》,既是后蜀宫廷生活的绚丽画卷,又是研究花蕊夫人重要资料。“罗衫玉带最风流,斜插银篦慢裹头。闲向殿前骑御马,挥鞭横过小红楼。”“自教宫娥原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薄罗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板阁虚,独自凭栏无一事,水风凉处读文书。”这些诗,宋代以后流传渐广,影响颇大,《诗人玉屑》称花蕊宫词“甚奇、与王建宫词无异”。《一飘诗话》称赞花蕊夫人《国亡诗》“何等忠愤,当今普天下须眉一时俯首”。
这里的家乡人是据《方舆胜缆》载“花蕊夫人宅在故青城县”,《县志》载“宅在县西南”等史籍为依据,认定此里为“花蕊夫人”故居地。

花蕊夫人作为孟昶帝贵妃,一直陪孟昶于蜀宫二十余年,留下《宫词》,因她和孟昶曾令成都市民遍种芙蓉,使其花开锦城,留下“芙蓉城”简称“蓉城”之美名。孟昶在位30年之久,他与花蕊夫人给蜀人留下不少传闻美谈。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人生中却是悠悠岁月而漫长,能留下不少痕迹。后蜀主,也可称“后蜀皇帝”由于不大作为,使成都在那时就成为“休闲之都”。读友人古元忠先生所著《成都历代名人》载:1953年人们曾在广汉西郊洪水碾出土一古墓,砖石记有:“后蜀孟昶既花蕊夫人墓”“昶墓”等字迹,并附图照佐证。这些遗物令我百思不得奇解。难道死于宋都开封的孟昶和花蕊夫人被蜀人移尸于此吗?1992年,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为宣传“一条线经济发展”情况时,我为北线特派记者曾到绵阳、德阳、广汉、什邡等地采访,从该市的旅游资源发展角度,我采访了“昶墓”“花蕊夫人”遗迹的情况。在当地人帮助下去了书中现场,那里早已没墓室。但在什邡县却有一龙居古寺留存。龙居寺塑有花蕊夫人像。当地老人说:“每年盛夏,后蜀皇帝孟昶与花蕊夫人都要到这里避蜀消夏。”广汉与成都平原紧紧相连,说它是成都平原一部份也不为过。孟昶在位三十年常出没于此清凉富饶之地,应是完全可信的。那出土的墓砖石、塑像以及今存的龙居寺等物,我以为应是蜀人为纪念孟昶和花蕊夫人,由后人修建了一座供人祀奠的衣冠墓于此而以。

作者简介 郑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