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功臣魂憩南山
文/郭纯 潘健
南山的松柏低垂,南山的雀鸟呜咽——
1998年清明节,耄耋翁从台湾乘机转道来到重庆长江南岸,冒着蒙蒙细雨,颤颤然然地蹒跚来到南山街道幸福村民小组旁的山丘,泣不成声的跪在一座墓前。逾半个世纪的祭拜夙愿成真了!此时,“天若有情天亦老”啊!
耄耋翁是80高龄的席少丹先生,跪拜的是他逝世多年的父亲、民主革命功臣席正铭。
——席正铭是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功臣
席正铭(1884—1920),土家族,思南府沿河司大垭县(今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1907年考入贵州陆军小学校,1910年春升读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在校期间参加反清组织,积极筹备反封建革命行动,与宋教仁、于右任等一起参加了同盟会。
在1911年史称的辛亥革命中,席正铭率领学生军500余人参加了武昌起义,冒着枪林弹雨一举攻占了楚王台和咨询局,随后参加武昌保卫战和汉阳会战。
由于袁世凯一意孤行妄图恢复帝制,辛亥革命后全国陷入了持续的混乱。1912年席正铭任贵州北伐军83团团长,后被推荐为荡寇军总司令。同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下野到湖北,由席正铭负责安全保卫工作,期间他协助孙中山先生发表大量文章。
1914年,席正铭任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贵州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916年6月6日,孙中山为稳定大局,命令席正铭以陆军同学会总会长名义,通电全国停止一切军事活动。
1919年11月,孙中山任命席正铭为黔军总司令。他乘船至重庆,打算由渝入黔。当时驻守重庆的是黔军王文华部,他到渝后驻在离王文华部不远的白市驿,以利开展有关活动。驻白市驿步兵五团营长匡文汉认为席正铭的到来对己不利,暗生刺杀之心,假借重庆镇守使王文华之命,派下属连长率队前去欢迎到其驻地。席正铭天性爽直,不疑有诈,1920年2月8日,率官兵数十人坦然前往。行至胡同小巷中顿时枪声大起,席正铭奋力抵抗,直至战死,时年36岁。
噩耗传出,孙中山极为震惊,在上海环龙路国民党总部特悬亲题的“烈士席正铭”遗像,以示悼念。黄兴亦题词“男儿的一代英雄!”
——民主革命功臣席正铭的身后事
席正铭不幸去世后,遗体由其亲属安葬在位于黄桷垭的云南会地,不少知名人物为他题写了挽联和题词。孙中山先生的题词是:“造型民国,功不自我”,谷正纲的题词是:“革命之血,革命之花”。墓碑由时任四川省省长熊克武亲书:“席正铭志士之墓”,并拨专款建墓。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46年过去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文化大革命中,席正铭墓惨遭毁损。
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曾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少将的席正铭之子席少丹,1997年请求到重庆长江南岸为其父扫墓。根据南岸区委统战部的安排,由余菊芹、黄满源和潘云国等同志负责,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查勘落实墓地位置和恢复墓地的工作。
遂了祭拜父亲的心愿后,席少丹激动地说:“我是一名国民党员,通过和你们的几次交往,使我从心里感到共产党真好,很有人情味。”
2015年,据席正铭家乡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修志办前来寻查烈士坟墓的同志介绍,席少丹先生已于2013年因病去世。
——席正铭能文能武,会冲锋陷阵,善著文写诗
席正铭是个天资聪颖、学习勤奋之人。他在早年、在参加革命的戎马倥偬中,除写了大量文章外,还写了不少诗歌,表达出他的生活情趣和革命志向。现从其传世的《冷冷山人集》中摘录几首与读者分享。
其一:七律《泛舟过仙人洞》
悬岩倒影洞天浮,拍拍兰桡弄小舟。
鸟道遥分黔路驿,乌蓬上析西江流。
穴中石劈青龙嘴,江上波摇绿鸭头。
仙侣不知何处去,穿云孤雁使人愁。
笔者注:《泛舟过仙人洞》是他早年的作品。本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土家族先民的一种墓葬形式—岩葬。
其二:《游甘露寺》
金焦突兀水中流,浩浩平沙一重秋。
如此江山如此恨,兴亡谁为吊孤刘。
鼎足分争势不休,卧龙挟策走扁舟。
紫髯自可雄江左,戏粉何当团豫州。
西蜀君臣裹甲胄,东吴宫厥隐私楸。
而今驻马坡前走,欲学当年试紫骝。
笔者注:他是借《游甘露寺》诗,表述自己的思古幽情继而喻时事。游览三国时代建立的甘露寺后,作者对三国时代的豪杰表示深深的怀念,表达自己将奋勇干革命的决心。
其三:《黄花溜别送内子》
孤凤翱翔滞云表,
伯劳哀怨动天涯。
珍重一声东去也,
伤心那不惜黄花。
其四:《东游车中寄内子》
汽笛声声叫,相思梦不成。
深闺三五夜,故国几千程。
云海飞身渡,冰山入眼横。
双双云里雁,睹引触离情。
笔者注:席正铭夫人姓柳名幼珍,出身于书香门第,曾赴日本留学。两首诗分别是作者1914年到秀山、1915年去日本襄助孙中山,离家时写给妻子的,诗中表达了席正铭对妻子浓浓的眷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