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 场
文/胡铁
“老婆,周末我休息,好像也是土桥当场日,反正没啥事,不如我们又去土桥赶场咋样?”
“土桥赶场?你别想了!”
“为啥?”
“几个月前就没了!”
我“......?!”妻子看到我惊讶,就继续说道:“听说是城政管理部门觉得那里太拥挤,影响了市容和交通就关闭了,还有界石那边听说也关了。”妻子蔑了我一眼,懒得和我嚼舌,转身做她的家务去了。留下我独自窝在沙发里发呆......
半年前,女儿正逢高考前夕。为了照顾好她,让她在高考前学习不分心,爱人在清华中学附近租了一套房陪读,这样孩子可以每天回来吃饭睡觉,从住读变成了走读。我一逢休息就去和她们团聚。这里离土桥镇很近,属于城乡交接部,离市区也不远,从南坪2块钱乘公交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土桥的赶场相当有名,农货珍稀,价廉物美。惹得市区的很多居民也来慕名而来,当天肯定是这条线路班车最拥挤的时候。
话不闲说。这天正逢场,孩子早早到学校补课去了,早饭后我就跟着爱人一道去买菜。
清华中学后门出来,一条小道走十来分钟,绕了几个弯,转过几栋房屋,不远处有座小桥。在这头就听见哄哄的嘈杂声,起早的人们估计已先入为主了。六月初的早上虽不太闷热,但身上还是模模糊糊浸起一层润泽。此时阳光才刚开始起头,几道斜射的光线拉成几根金带,铺在小桥一端,正对着我们,耀眼的光线下,隐约可见人影攒动。桥上就有人开始摆地摊了,走进一瞧,原来是卖贴画的摊贩。虽现在城里人家里不再往墙上贴画,但贴画依然是农家的习俗。不信你看,各色各样的彩印画,有“年年有鱼”,有“财神送宝”,甚至还有名人肖像等等,印象中,都是农家屋堂中的“常客”。
过桥再往里走,就是一条正街,说是正街,其实是一条几百米带有坡度的公路,两旁的房子是不高的楼房,但在多年的风雨中已显老旧。街边的人行道,自然地形成各个摊位,已被赶早的农人或菜贩占满,摆在地上的蔬菜瓜果,齐整罗列,打整得异常光亮新鲜,还留有水滴,仿佛是才从地里摘取的一般。从菜贩们自信的笑脸可以看到,对今天收获有着满满的信心和期待。此时陆续有赶来卖菜的商贩挑着自家的货,鱼贯而入,街头逐渐熙熙攘攘。一个身穿大红上衣老人挑着两筐鸽子,脚步溜快,从他张扬的的穿着和矫健的步伐看得出今天的心情。
不多久,随着人们的不断涌入,人气骤升,街上开始拥挤起来。再看街边的摊点,大体已摆满,不剩一点空位。有卖菜蔬瓜果,有卖叶子烟的,有卖草药的,还真是些“土百货”。大一点的药摊摆个桌,上面放几排药盒和几大瓶药酒,商贩弄个电子话筒“哇哇”宣讲,都是些“效果不好不要钱”之类的宣传。另一处,鸡鸭贩子绑着的一大框牲口“嘎嘎”直叫,不知它们这叫声是喜是悲?......突然间,一个“景色”吸引了我——露天理发摊!就是一张大方椅,旁边一个木架上一盆洗头水,理发师用手工推子给坐在方椅上的客人“咔嚓咔嚓”那种,今天这种味道可不多见了,顿时让我驻足欣赏了好一阵。旁边还有个酒摊,摆放着几桶农家酒坊自己酿制的烧酒,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用一个酒提舀了一小碗酒让过路的“酒痴”品尝,一位瘦小弓背的大爷此时正端着小碗品了一口,立刻眉毛眼睛鼻子凑成一团,张开的嘴半天合不拢。酒贩笑了,是得意的笑,看这表情老大爷肯定会成为自己的买家......
我跟着老婆脚后慢慢地走着,不停地对比着菜价和成色,看她讨价还价也是种乐趣。我好奇心重,在一个摊前问了位卖菜大妈,你们菜价是怎么定的呢?怎么知道这个菜今天该卖多少钱一斤?怎么喊价都那么一致?大妈嘿嘿地说,在出门前就要先向卖过菜的打听一下啊。说完看着我还轻轻地摇了下头,感觉是在嘲笑我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问。老婆则在一旁数落我话多。
突然有人拍了一下我后背“你们怎么也在这里啊?”我一看,却是单位上的老邻居罗大叔夫妇,听说他们已经搬到城里,怎么也在这里赶场?罗大叔告诉我,他们正是听说这里赶场很不错,专门从城里坐车来看看......叹世界太小,这里也能遇到熟人。
这时,整个街上已拥挤不堪,人走路已是脚跟脚慢慢挪步,像节假时磁器口老街那种场面。前面一处喧闹了起来,使本来就嘈杂的集市显得更热闹了。过去一看,一群人围住一处买菜的农妇,农妇哭着不停地大声呵斥着十来岁的女孩子。一了解,原来是家长给孩子买学习资料的一百多元钱让小孩弄丢了。农妇数落着孩子“我整天那么辛苦,起早摸黑为了养你,让你读书,你一点也不晓得大人有多难,恁个不小心,一百多块啊。呜呜......”小女孩直怂着头,不敢看她妈,人们不停摇头。正在这时,突然人群里窜出一个小男孩来,手里拿着钱对小女孩问:“这是你的钱吗?我追都没追上你,刚才在那边看你从兜里掏东西掉地上了!这,还你!你数数。”小女孩接过钱直接给了她妈,农妇脸上还挂着泪影,激动得问小男孩是哪个村哪个学校的孩子,可小男孩已努力挤出人群,转眼就消失在人丛中。看到此,我不住地感动着:谁说世风日下?从这件事就知道老百姓的素质是提高了嘛!
老婆已买好菜,我们就打算从下场口出去,那里离车站很近。转过一个弯,前面有个小广场,这里也很热闹,搭起一排凉棚,棚下是卖服装的摊,那种摊其实是一个单人床,上面堆着各种衣物日用品,近年十分少见。其中一个摊,小贩站在板凳上,戴个耳麦在推销,这种场景一看就觉得很亲切,仿佛回到二十年前了。那小贩,脸相胖嘟嘟的,油头滑面,天生的一字口和满脸带着亲和力的样,从相学来讲就是能说会道的才貌,演讲家的料。一开口那“椒盐普通话”让人发笑,“五块钱哪,哪里去买这么便宜的袜子?五块钱吃不了一顿饭,买不到一包烟,可你买双质量这么好的袜子能穿好几年哦!”他说得好有道理!听得我都想凑上去买一双,老婆在边上赶紧拉着我走开了。
走出密集区,已不知不觉汗流浃背。回头一望,整个市场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啊!再看各位赶场的人,从大家丰硕的菜袋和笑盈盈的表情知道,买了菜,也收获了愉悦的心情,真是快乐的一天......
现在回想起这一幕幕场景,是那么亲切舒畅,怎么说关就关了?我百思不得其解。还记得前几年再次去成都时,也是找不到以前那曾让我醉心的,“一张木桌四把竹椅、一杯热气腾腾的盖碗茶”的街边茶座了,向当地人打听,都说是整顿市容全部收进正规茶楼里或公园里面,心头叹息了好一阵。想着很多美好的事物不断消失,心头相当不是滋味,是我太恋旧跟不上时代了?
虽然现在各地超市和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着实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但已没了赶场那种喜悦和兴致。而当下很多地方,正在复制一些“古镇”,保护文化传统。与其花重金新建各种“古镇”,莫如保护好这些传统的人文活动更有意义哟。譬如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人家都还保留着他们中世纪时候的一些传统风貌呢!
想到这里,心头太大的失落感顿时升腾起来。我叹了口气,又点燃一支烟...... “别发呆了!少抽点烟,你看烟缸中多少烟头了?成天想那么多干嘛?你看你才多大岁数,顶上都没几根头发了,出去走走!”爱人一句话打断我的思绪,我掐灭烟头,呡了口茶,起身舒展个懒腰,晃晃悠悠跟着她走出户外,去超市去逛一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