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十四)
作者/吕兴福

佛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吗?有天眼吗?有慧眼吗?有法眼吗?有佛眼吗?须菩提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这“五眼”如来当然是全部具足了。
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呢?
我等众生正是肉眼,俗话说肉眼凡胎者就是!能见种种色就是肉眼,肉眼还有什么特点,看前看不了后,遇障碍穿不透。
天眼不但能见种种色,能通过现象知其本质,知法平等。
慧眼是能见自我真性中的般若之智。
再来看法眼,见诸色相,心不动摇,见一切法,见诸相、空诸相,即相离相是名法眼。我们只要洞彻了达《金刚经》的真谛,吃透了真实微妙的原理,那么我们也会顿具法眼。
佛眼即是如来眼目,无烦恼可断,无自性可守,无佛可求,如此三际(前际、中际、后际)清净,就是佛眼了。
我们所知道的佛眼是什么?绀目澄清四大海,弯弯的眉,慈眉善眼,光中化佛等等,都对,是佛眼,但那是三十二庄严相的外在体现。佛为什么要问这眼睛的事情呢?在为下文作铺垫,并不多余。
佛又换一个角度继续为下文作铺设。
佛问:如恒河中所有沙,如来说沙多吗?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说沙多。请大家注意一下:“是沙否”,“是沙”,这一问一答,由于翻译简洁的原因很难明白,意思可理解为:“沙是否多?”“沙是多。”如此与下文就贯通了。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须菩提啊,你看多不多呢?这当然很多了。
如此众多的诸佛世界里的所有众生若干种妄想心,佛都知道。
前文的“五眼”就用在这里,如来具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难道不知道那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千万种心不外妄想,佛能不知道吗?
但一切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均不可得,所谓妄想心,不过强加安立的名相,方便说叫做心。为什么呢?
一是过去心不可得,已经过去,没有留下什么实在的东西。
二是现在心不可得,刹那生灭,当体即空,每一个刹那即刻成为过去,了无所得。
三是未来心不可得,尚未来到,既便来到,也会刹那成为现在刹那成为过去,同样不可得!
因此,迷者执于这了无实体可得的虚幻之中,梦中做梦,痴人说梦,不能自拔,累劫无以解脱。
觉悟者知一切无我,通达无我法者,明白三世心皆是妄心,三际清净,这不就降伏自心了吗?这不就无住生心了吗?
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可得不可得不可得,争什么,抢什么,争论什么,执着什么,不可得的!
如何看福德呢?《金刚经》中多次言及福德,我们千万不要言说福德有可得性,因为福德性也无实相可得,也是空,也是无常法。也就是说对福德也不可执著,这个福德之相也当破除。
佛说:如果福德真的有,有可得性的话,如来就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原本就不可得的原因,如来才说得福德多。
怎么理解呢?如果福德实有的话,一定是人天小果,是生灭心和妄想心创造的结果,如来当然不说得福德多了。当年达摩祖师回答梁武帝说,造塔建寺“没有功德”。
那么如来又为什么说得福德多呢?不执著生灭法,不颠倒妄想,不执著一切相,它的确有功德,即有世间法的人天果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果报,更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成佛作祖的功德。
功德之法也跟万法一样,非实非虚。站在自性的角度、从清净觉地方面而言、如来之体湛然清净,一丝不挂,片云不沾,何来功德可言?因此,清净自性远离一切相,包括远离功德相。
但是,站在现象界、站在因地、站在世法、站在无常法、站在众生的角度上看,不但有功德相,而且是无处不在。它是行一切善法的集中体现形式,只要是善的身口意三业所成就者,都是功德。因此:第一,为了成就,我们不能执著功德。第二,我们不执着功德的行持本身就是功德。第三,为了成就,我们必须行一切善法,通过行持一切善法去积功累德。第四,同时又不去执著一个积功累德的相。这四条,权且叫作即相离相、离相即相,只有不住两边,才是中道。
这里《金刚经》特有的不执两极的辨证思想再次体现出来了。
既不执著功德,说它有,但也不能坏世间法,说它无,是故说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