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 . 土寨. 围寨
——洛宁古寨之初探
周流宗
春和景明,天朗气清。我们外出踏青,在洛宁的山巅、岭头以及村落周围,到处可以看到古寨的遗迹。那么这些古寨都建于什么年代?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其中又隐含着多少故事?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和几个朋友带着浓厚的兴趣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走访,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考察论证。现将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寨有山寨、土寨、围寨之分。洛宁最早的山寨,是熊耳山北麓的白马寨、神顶寨(今神灵寨)、李岗寨以及崤山腹部的秦王寨等。其中有些也可能是徒有虚名。如果说李岗寨只是一个传说的话,那么秦王李世民东征是确确实实路过洛宁的,当时,他带领大军翻越崤山,还在当时的长水县储备大量军粮、物资,作为东征洛阳的后勤供应基地。据此,他很有可能在翻越崤山时曾立寨练兵。
而真正有史料可查的是《宋书.张玘传》所载,"金天会十年(1132年),金安抚使孟邦雄出兵长水,宋虢州知州张玘遣将陈俊守白马山,谢皋守船板山(今全宝山),梁进守锦屏山(今金山),尽匿精锐。金兵深入,张据战东关,三砦响应,金兵溃败。""砦"同"寨"。可见在宋朝时,洛宁就有三大山寨。到明朝时,大丞相徐达兵分五路进攻洛宁,就是在神顶寨上接受了元守将张知院的投降,从而攻克洛宁全境。有明一代,在神顶寨和白马寨上,一直有永宁守御百户孙家和锁家驻守。
在明朝末年,李自成的义军曾经三打洛宁城,加之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时,洛宁大户为了自卫也建了不少土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四川巡抚张论在金门川建的金门寨。不过,在明朝以前建的老寨,多选择在村子附近的岭头上,三面悬崖,凭险固守。老百姓一听说要打仗就跑到寨子里躲起来。有些大一些的家族或村子,甚至在寨里挖窑建房,遇到战乱就干脆住在寨里不出来。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捻匪数次袭扰洛宁,再加上土匪、刀客蜂拥而起,随时随地入村打劫,杀人放火,绑票劫财,百姓苦无宁日。这时,当你听到风声再跑进寨里已来不及,于是各村纷纷建围寨自卫。也就是在村子周围筑起寨墙,昼夜值守,以防不测。此时起到带头作用的就是王范建的"云盘寨",还有抗拒土匪出了名的余庄寨、磨头寨、张村寨、城村寨等。
在民国时期,国民党县政府也大量征集民工,在重要村镇修筑中心寨。其寨墙高大,上设暗堡、碉楼等。主要用途还是防土匪。直到解放前夕,全县尚有碉堡、炮楼数百处。
到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已意识到日本人有洋枪洋炮,老日来了再缩在寨子里就是等死,只有跑到山里躲起来才最安全。于是就有了"跑老日"的说法。
由此,我们大体可以分辨出凡是建在山头岭脊上的寨子大都是明朝以前建的,后人都称其为"老寨"。这些寨一般都有个很讲究的寨名,如"莲花寨"、"摩天寨"、"虎头寨"、"龙凤寨"等。至于后来建的围寨,一般都用村名称之。当然也有一些村的文化人把村寨起个冠冕堂皇的大名显得更气派。
据1990年《洛宁县志》记载,截止1988年底,我县尚有围寨遗址155处。可至今能够看到的仅有数十处,且大多已经墙倒屋塌,面目全非。现就笔者所见保存比较完整的列举一二,暂且称之为八大古寨、十大名寨。
八 大 古 寨
一、陈吴老寨
陈吴老寨坐落在陈吴村东的塬头上,占地数十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居住有几十户人家。该寨西边为悬崖,南北两面为深沟,东边有寨壕,只有东南方向为一出口,有高大的寨门。据说寨内还有古井、古庙以及暗道等。因张论建的金门寨称为新寨,故其称为老寨,可见建寨时间很早。据初步判断,该寨应为南北朝时期金门坞、金门城的遗址。


二、金门寨
该寨位于金门川德里村东南河对岸的塬头上,呈方形,占地近百亩。寨内有主街道,分住宅区和公共场所两部分,其中有戏楼、庙宇、书院、古井等。为明四川巡抚在崇祯年间为抵御匪扰所建。著名的《琅华馆贴》就是在张鼎延书房旁边的地下发现的。


三、夹沟卧牛寨
卧牛寨坐落在杨坡川夹沟村西北的塬头上,大体依山势而建,面积近百亩。因其前端状似牛头,东部又伸展出四个平台,算是牛腿,故得名。寨内发现有大量汉砖和陶片,疑为古一全坞(也称一合坞)遗址。


四、吴村溪源寨
溪源寨位于县城西北凤翼山麓的一个山脚上(今气象站上边),呈狭长型,面积不大。因其东有北溪水而得名。这是在明末由张鼎延倡导并资助修建起的。崇祯十三年,李自成攻破永宁城,张鼎延主仆在城内跳井逃生,最后就是在溪源寨躲了三天才逃出永宁的。

五、李家原赤滩寨
赤滩寨位于小界乡李家原村沟对岸西南方向的一个小山丘上,寨形依山而建,因其下部为河滩,其石头呈红色,故得名。该寨建筑时间较早,据推断应在明朝以前。据说在民国时期,这里发生过土匪火并事件。现在除能看到寨中心的一棵古柏外,其它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六、长水西寨
该寨位于长水西寨村北的崖头上,其势略呈方形,占地二三十亩。据说,北宋名将曹彬战死后埋葬于此,俗称"曹天官墓"。此寨地势险峻,东、南两面为悬崖,西南为深沟,北面的壕沟也很深,至今保存尚好。疑为古长水县的防御设施之一。


七、寨沟狮山寨
在城郊乡寨沟村北部有三座古寨,呈品字形分布。其西南方向为狮山寨,东南方向为象山寨,中间偏后为龟山寨。目前除象山寨还有部分遗迹外,其它已看不到寨墙遗迹。狮山寨独绝孤峙,其状类似龙头山。在该寨周围有很多古窑洞。《水经注》上说,洛河"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渑池县治,南对金门坞。"为此,我们曾专门登山做了测量,该山的绝对高度就在100米左右。而且从寨沟到坞西唯独这个小山头地势奇特,疑为古蠡城遗址,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


八、中河旧县鹿山寨
鹿山寨坐落在中河旧县东南的鹿山上。在隋唐时期,这里是东西两京驿道(南道)的必经之地,这里既有驿馆——鹿桥驿,也是南北朝以后北宜阳和熊耳县的所在地。唐安史之乱中的史朝义就是在这里怂恿下属活捉乃父史思明并送到临泉驿杀害的。传说中这里还是宋代麦糠县的县治。此地周围丘陵起伏,唯独鹿山巍然耸立,在此建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大名寨
1、 余粮九顶莲花寨
九顶莲花寨建于城郊乡余粮村西、崖底村东高数十丈的崖头上。该寨为余粮和崖底两村在清末民初合建而成。虽占地面积不大,但造型奇特,酷似莲花瓣儿,以故得名。民间有种说法:从寨顶向下放一石碌碡,七天七夜滚不到底。现该寨保存基本完好。


二、大原莲花寨
陈吴乡大原古寨名堂很多,据说有莲花寨、永和寨、仁和寨、天和寨、天宝寨等。后来主要有程、雷、韦三姓居住,故而称之为程寨、雷寨、韦寨。其中尤以程寨最为出名。程寨又称莲花寨,为大原程氏的居住地,在韦寨之东,雷寨之西。据程氏家谱记载,该姓自元末明初迁来就筑寨而居,据此建寨时间应在清代以前。


三、西王村西沟老寨
该寨位于西王村西沟南边的半山腰,在鬼修城北不到一公里。该寨高约百米,呈方形,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正中有一条南北向壕沟,两侧有48个窑洞,分四个区域,区区相通。该寨建寨时间较早,在寨墙上可以发现许多古陶片或瓦片,疑为三国时期的屯城遗址。

四、樊村古寨
该寨位于赵村乡樊村北约里许一个突兀的崖头上,原为樊村老寨,后来樊村又建成了自己的围寨,故老寨废弃成了一个村落。该寨呈椭圆形,西侧为悬崖,东、北两侧为深沟,唯南边有个出口。在马营峪内可以看到赵村塬上唯一突出的一个古寨,四周形势异常险峻,高不可攀。寨内现有住户百余家。


五、孟村云梦寨
该寨位于景阳川孟村西边的云梦岭头。从孟村公路上举目仰望,可以看到云梦寨居高临下,气势非凡。在寨北有一条深沟深邃莫测。据说寨内有云梦洞,当年鬼谷子曾在此修炼。有诗曰:"幽居鬼谷传韬略,教出高徒天下雄。"由此推断,该寨建寨时间也很早。东晋时,龙骧将军王振恶随东晋太守刘裕收复长安,曾在孟村峪口安营扎寨,建龙骧城。按当时的情况和此处的地理环境,该城很有可能建在此处。

此外,在该寨北端的断崖上,发现有很多子弹打入的痕迹,可见在这里也曾发生过激烈的枪战。

六、涧口张村寨
该寨是涧口乡张村寨村的围寨,其建寨时间应在清朝同治年间。其势巍然高耸,看起来比较险要。目前寨内住户大多已经搬走。

七、杨坡双凤寨
该寨位于杨坡村西的塬头上,其东、西、北三面悬崖,唯南边与平地相接,挖有较深的寨壕。1947年洛宁解放前夕,国民党残余势力曾躲进杨坡寨凭险固守,被解放军用大炮隔河轰开缺口,痛歼顽敌。该寨现保存基本完好。

八、东宋寨
该寨位于东宋村东北部的塬头上。其形势也比较险要。清初,嵩县土匪蒋双溪攻克东宋寨,绑走程福亮的母亲康夫人。康夫人跳崖自尽,程福亮跑到陕西搬来救兵,结果用蒋双溪的人头祭奠老母。程福亮从此加入清军,最后成为挂印总兵。康夫人也因此成为永宁八烈妇之一。

九、崛山高平寨
该寨位于崛山西部凤翼山尾端。其位置突兀,形状奇特。从四周仰望皆高不可攀。因崛山后来也建有围寨,故其老寨建寨时间也应在清代以前。现保存基本完好。


十、马店胡坡寨
该寨位于马店镇关庙西南、胡家原东南的岭脊上。从张村峪看上去高耸入云,非常壮观。现存状况良好。



还有底张乡礼村后边的庙沟古寨,寨子下边是一排窑洞,看起来也比较古老。


涧口高湾古寨,也很壮观。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些古寨,笔者未能走到。总之,从这些古寨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洛宁的老百姓当年天天担惊受怕,东躲西藏,生活是何等艰难!为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现在安宁而美好的生活,也不能不为我们拥有的太平盛世而自豪!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