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流水遇知音
作 者:谢子渠
指导老师:孙楚娇
俞伯牙是战国时期的音乐家。他自幼酷爱音乐,苦练琴艺。老师看中他资质不凡又勤奋刻苦,就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帮助他领悟音乐的真谛。
伯牙的琴声悠扬悦耳,宛如天籁一般。身边的人听到他的琴声,纷纷赞美,他们只是觉得旋律优美动听,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听懂他琴声里的含义,他的心里孤寂苦闷,只能无可奈何地自我欣赏。
有一天,俞伯牙出使楚国,他来到一个山林之间,见此地风景秀丽,不由自主地弹起琴来,他完全沉醉在琴声的意境之中。
突然,他看到对面站着一个樵夫,樵夫放下肩上的柴,拱手行礼说道:“先生,我打柴路过此地,被琴声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深深吸引……”“你说什么?你听懂了我的琴声?”伯牙又惊又喜,他迫不及待打断了对方的话。
“先生的琴声中描绘了巍峨雄伟的高山……”伯牙的心激动不已,他又弹奏了一曲,琴声刚落,樵夫赞叹:“您的琴声里有滚滚向东的流水!”伯牙的内心狂喜,他又弹了两首曲子,无论他在琴声里表达了什么,对方都能清楚地知道他的心声。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伯牙情不自禁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我还不知道你的姓名。”“我叫钟子期,就住在附近的钟家村”。
伯牙和子期约定明年的中秋再聚首。第二年伯牙如约而至,他期待和子期愉悦相逢。但是子期却病故了。伯牙悲伤得流下泪水,他仰天长叹:我失去了唯一的知音,我的琴还弹给谁听呢……
伯牙于是挑断琴弦,又砸碎瑶琴。琴碎了,伯牙的心也碎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几千年来感动了无数性情中人。
人们都期待能够遇到知音,但是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孟浩然诗句中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感慨“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也曾默默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的句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不如赏,归卧故山丘”,贾岛也有同样的心酸。可见,朋友易得,知音难觅。
知音仿佛一缕阳光,照亮内心的阴霾,让人感受春天般的温暖;知音好比一泓沙漠里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知音就像寒冬腊月的一盆火炉,使贫苦交迫的人们感受到光明和温暖;知音就像一首飘荡在寂静之夜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知音,得之我幸;不得,也要把日子过得云淡风轻。
作 者:谢子渠,男,10岁,华农附校学生。 该生品学兼优,担任班长,多次获校“阳光少年”“美德少年”称号。兴趣广泛,专注书法、围棋、诗词朗诵、乒乓球等学习。 热心公益,作为“校园大使”,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
亲子读写训练营:孙老师,《史记》女性智慧推广,亲子读写倡导者,武昌作家协会会员,助力无数学生爱上阅读作文18086068667微信同号。

